2007俄罗斯汽车产业情况
发布时间:2008-05-30
一、俄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困境
俄汽车制造业始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产量高峰。1990年全行业汽车产量超过180万辆,其中乘用车产量达到110万辆。苏联解体后国家经济崩溃,导致汽车产量大幅下降,1994年产量降至谷底,当年仅生产汽车103万辆,其中乘用车80万辆。
2000年之后普京总统上台执政,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也开始一路走高,俄经济状况逐年好转,汽车工业也进入恢复阶段。然而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市场使俄经营体制落后、工艺设备陈旧的汽车制造业遭遇到国外进口汽车的有力竞争。2005年之前俄政府一直没能制定出一个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的前瞻性的产业发展政策。而国内汽车厂家因长期缺乏竞争环境,技术进步缓慢,所产车型陈旧过时,市场占有率不断萎缩,传统的价格优势也逐渐在丧失。时至今日,很多厂家陷入了难以独立发展的困境。
2004年进口低端轿车的成本已接近俄国产汽车。2005年开始,除卡车行业情况稍好外,国产汽车行业整体性危机已经显现,加之钢铁、能源和零部件和管理成本上涨,产品价格一再上涨,众多厂家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产品销路不畅,以至被迫减产或停产。2006年虽然俄轿车产量接近历史高点,但卡车产量已今非昔比,因此,迄今俄汽车总产量仍未能超过苏联解体前的最高水平。
二、外国品牌汽车已占据俄乘用车(轿车和微面)市场大半江山
近几年来,俄汽车市场销售量连年大幅增长,成为与中国交相辉映的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销售市场,以韩日汽车为代表的中低档车进口激增是推动俄汽车市场迅速膨胀的主因。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在俄竞争激烈,韩日汽车后来居上,销售成倍增长。欧美汽车借先入之利,步步为营,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俄国产车欲振乏力,纷纷与国外厂商的合作,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2006年俄汽车销售延续了上年的迅猛增长势头,增速进一步加快。当年俄国内乘用车销量首次超过200万辆,汽车市场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国外各大厂商在俄汽车销量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国外品牌汽车销量亦首次达到100万辆,俄境内产国外品牌汽车销量也达到了27万辆,从而使国外品牌汽车在数量上超过了俄自主品牌汽车。
据俄海关统计,2006年俄乘用车进口同比增长了35.6%,达到105万辆,进口额127亿美元。当年进口卡车5.4万辆,金额10亿美元。同年出口乘用车12万辆,出口额6.8亿美元,与上年业绩基本持平;出口卡车 4.7万辆,金额5.9亿美元。
受境内组装国外品牌车产量增长的拉动,2006年俄乘用车产量120万辆,同比增长9.9%,而国内品牌乘用车销量减少至80多万辆。伏尔加汽车厂当年生产汽车77.7万辆,虽仍是俄乘用车生产绝对主力,占国内乘用车总产量的70%以上,但市场销售份额已降至35%以下。
2004-2006年俄国外品牌汽车销售前11名排行榜(万辆)
品牌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06年较05年增长 %
福特 3.9 6.06 11.6 92
雪孚兰 6.6 5 11.1 5 68
现代 5.07 8.7 5 10 15
丰田 4.74 6.0 6 10 58
日产 2.84 4.65 7.5 5 62
雷诺 2.9 2 7.2 5 148
三菱 3.1 5.5 1 6.8 8 25
大宇 4.8 6 6.6 7 37
启亚 1.92 2.4 7 6 143
马自达 0.86 2.1 5 3.2 3 53
大众 0.89 1.39 2.26 63
合计 51.47 82.59 60
据俄工业与能源部统计,2005年1万美元以下的汽车销量占市场总销量的54%,1万至2万美元汽车销量占18%。2006年上述数字分别为46%和23%。业内专家预计,今后3至5年内俄汽车销售仍会保持每年30至35万辆的增长,销售热点将会由1万美元以下车型转到1万-2万美元的车型。
三、俄载重车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国内品牌虽暂时居于主导,但市场份额仍在缩小。
受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俄小吨位卡车在卡车市场的保有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5% 升至目前的60%左右,中型卡车从70%降至10%。建筑用中型卡车和重型自卸车的占有率为20%,长途运输用重型牵引车占比超过10%。
2005年俄载重汽车产量比1990年减少了53万辆,产量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2006年俄生产卡车24万多辆,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加上进口卡车,市场总量近30万辆,销量较上年提高约16%,反映出以建筑行业为代表的各经济部门在稳定发展。国际贸易和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为相应类型载重车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俄国内,5吨以下小吨位卡车(LCV) 基本由高尔基汽车厂生产。06年俄产车虽仍占有67-68%的优势,但外国品牌车市场份额上升至18%。商业经济日趋活跃使小吨位卡车成为俄最具市场前景的区间,竞争也十分激烈。俄厂商认为中国和韩国汽车的较低价位对其构成较大威胁。
重型卡车是俄方优势所在,8吨以上重卡在国内汽车生产中占有14-15%的比重。乌拉尔汽车厂和卡玛斯集团基本垄断了这类车的生产。卡玛斯牌汽车占据30%左右的市场份额,白俄罗斯的“玛斯”约占20%,“乌拉尔”车占9%。 俄进口的载重车主要以Scania, Volvo, Mercedes-Benz, IVECO,MAN, Renault等品牌的大中型载重车为主,进口车占据了俄28%的重卡市场,仅沃尔沃卡车在俄国内就有超过12000辆正在服役。
二手进口车在俄重卡进口中占有近一半的比重,是俄重卡生产商的最大竞争者。今后用户会更加看重车的可靠性和维修服务质量,重卡租赁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进口重卡的市场拓展。
四、俄客车产量一直在8万辆以下徘徊。现役的60多万辆客车中 60-70 % 已超过役龄,因此未来几年市场需求量很大。
俄大客每年的市场需求约1.6万辆,国产大中型客车中ЛИАЗ汽车厂占了总产量的50%左右,НЕФАЗ和 МАРЗ产量分居第二和第三位。这些厂家主要生产市内和城际公交车。国外品牌大客组装生产很不稳定,瑞典Scania Omnilink旅游大客车在俄合作伙伴最多,产量最大。另外俄旅游大客租赁市场也很兴旺,各旅游公司使用的进口高档旅游大客很大一部分是租来的。
五、俄明确汽车产业政策,快速实施“工业组装”方式,俄将进入大规模境内生产国外品牌汽车时代。
2006年是俄汽车产业的“合资年”,开辟了俄汽车工业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俄将进入大规模境内生产国外品牌汽车时代。
俄于2002年确定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方针。其后又制定了2005—2008年汽车工业中期发展规划及优先任务实施计划》。
上述文件提出,俄将利用国家调控手段,制定发展汽车工业的具体措施,帮助汽车厂商加快投资,发展生产,促进市场营销。发展国内汽车工业的优先措施包括:对税收法典进行修改;在有利于俄方的条件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现代汽车技术;保证国家强力部门对国产汽车的国家采购;通过国家预算调节对汽车企业予以贷款利率优惠和补贴等。俄已将国内几家汽车主导企业列入国家支持出口规划的企业名单,这些企业不仅将获得贷款、税收、关税等方面的优惠,还将获得俄“投资基金”的巨额资金支持。
2005年4月俄政府明确了“工业组装”的概念。提出国外汽车厂商在“工业组装”框架内签订投资生产协议是近期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先方向和基本方式。该方式要求外国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将焊接、喷漆、组装等整个工序放在俄国内进行。此后又分阶段临时下调了300种用于工业组装的汽车组件进口关税(降至5%),取消了汽车生产设备的进口税,同时积极推动零部件生产的国产化。俄政府希望通过上述措施使进口汽车数量到2010年稳定在40-50万辆/年的水平,而将国内组装的新型汽车产量提高到100-110万辆。
2006年众多的世界知名汽车企业,如雷诺、通用、大众、福特、日产、丰田等公司都与俄经贸部签订了“工业组装”协议。一些企业的申请有的正在审理,一部分尚在进行商业谈判。
随着俄“工业组装”政策的落实,汽车独资、合资生产企业将陆续建设投产,从此,俄将进入大规模境内生产国外品牌汽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