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同盟—哈萨克轻工业振兴的机遇
发布时间:2012-02-08
轻工业在任何国家经济中都是涉及面广泛且非常具有创造力的行业,其重要性仅次于人类对食品的需求,在必需品中位居第二。它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解决就业及减轻社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20年,哈萨克轻工业中80%的企业为中小型,80%的企业设备老旧,企业开工率仅为30-40%。截至2010年1月1日,哈注册登记轻工企业总数1591家,其中能正常开工的仅526家:449家小型企业,60家中型企业,17家大型企业;行业就业总人数从2005年的两万人缩减至1.37万人;轻工业占哈萨克整个工业的份额从2005年的2.2%下降至0.8%;纺织品和服装仅能满足本国10%的需求。
两年金融危机使哈萨克轻工业雪上加霜,可称之为“全军覆没”:停产或收缩的不仅是个别企业,几乎是全行业。截至2010年哈轻工业占本国GDP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2.3%跌至0.5%。
一、现 状
按照哈萨克国家《经济生产分类目录》,轻工业被分成三类:纺织品、服装、皮革及其制品及14个次类。产品包括:布匹、服装、鞋、帽、针织品、袜子和毛皮制品等。截至2010年1月1日,轻工业中服装生产企业占54%,纺织缝纫企业(不含服装)占31%,皮革和制鞋企业占9%,皮毛服装生产企业占6%。
自2006年开始,哈轻工业产品出口显示出增长趋势,至2008年出口额达820亿坚戈,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5.5亿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市场对轻工品需求下降,与上年相比出口下降了22%。同期,轻工品进口则有升有降,2006-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270亿坚戈(约合1.8亿美元)、370亿坚戈(约合2.5亿美元)和290亿坚戈(约合1.95亿美元),2009年凭借市场对各种服装的需求量猛增50%,进口与上年相比激增了56%。
1、纺织业: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497家,能正常生产的仅155家,其中119家小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2家大型企业;就业人数7200人;因哈棉花主产地在南哈萨克州,因此纺织企业多集中于该州。目前,大型现代纺织企业有:“Textiles.kz”(Ютекс、Меланж)、“South Textiline.kz”等,有些企业建在南哈州“南方”经济特区,使用了现代最新设备,如瑞士产“立达”(“Rieter”)、“贝宁格”(“Benninger”)和“LTG Air Engeineering”,德国的“Doier”和“门富士”(“Thies Monforts”)、意大利的“萨维奥”(“Savio”)。
2、服装业: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952家,正常生产的仅329家,其中小型企业296家,中型企业29家,大型企业4家;就业人数5600人。
3、皮革及其制品: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142家,能正常生产的仅42家,其中小型企业34家,中型企业7家,大型企业1家;就业人数900人。
二、与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就轻工业的安排
俄、白、哈形成关税同盟(2010年7月1日启动)以来,加上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工业振兴举措,使得目前哈轻工业显现出止跌回稳的迹象。哈“轻工企业协会”主席柳•胡多娃认为,目前谈轻工业“增长”还太早,只能说是“稳定”了,这完全有赖于内外两个主要因素:国家扶持政策和关税同盟体系,后者发挥了主要作用,即通过强化海关监管,把来自国外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低廉“灰色”商品堵在了关税同盟关境之外,从而为哈萨克轻工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胡还称,一段时期以来哈市场上充斥了大量走私(不报关、以重量形式进口,逃避各种税费)轻工品,份额竟高达95%。这种情况最终导致哈轻工业全线停滞,最显著的例子是:全国唯一一家羊毛加工厂—“卡尔卡拉林斯克联合体”(位于卡拉干达州)完全停产,这种现象对于一贯致力于发展农牧业的哈萨克是非常不可理喻的,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相关行业。
哈萨克在参与关税同盟一体化过程中就某些商品向另两个成员国做了让步,但同时也为本国企业争取到了85%的利益。对那些原则上给本国民族工业不会造成损害的,向盟友妥协和让步;对于本国企业比较强势的商品,则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制成品进口问题,则与盟友俄、白两国保持完全一致:高附加值税率确定在10-20%之间。
近20年,俄、白两国轻工业发展得均比哈萨克要成功,但哈在关税同盟框架内应不必担心阵地失守,因为“哈萨克斯坦制造”在质量、价格和设计方面与俄、白两国的商品还是有得一拼的。目前,俄罗斯企业不仅有意采购哈国商品,还有意向哈国企发出订单,这对哈国轻工业都是个好兆头;但哈国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未涉足白俄罗斯市场,因为后者轻工业比较强势且发展潜力较大,不仅生产制成品,而且还生产哈萨克企业不生产的纱线和布匹等所有上游产品。
关税同盟这个大市场已经开始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关注,比如像土耳其这样的纺织服装大国已表示愿意在哈政府专为振兴轻工业而设立的“南方”经济特区建厂。总而言之,哈“轻工企业协会”认为关税同盟是振兴本国轻工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和机遇。
三、政府扶持政策
“哈萨克斯坦工业发展研究所”认为,轻工业应占据本国市场主导地位。的确,哈政府在本国经济大发展时期也有意振兴轻工业,在政府推动实施的一系列工业化项目中不乏轻工业项目,仅近几年哈萨克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扶持的轻工业大型项目就达13个,如:东哈州羊毛加工厂(项目造价747万美元,中国设备)、南哈州针织内衣厂(项目造价510万美元,瑞士和德国设备)、南哈州“南方”经济特区脱脂棉生产厂(项目造价2570万美元,中国设备)等。哈政府在振兴轻工业方面还做了以下两件大事:
1、提供法律保障:近几年先后出台了《自由经济区法》、《棉花业发展法》、《关于设立“南方”经济特区的总统令》,批准了《哈萨克斯坦2010-2014年轻工业发展纲要》(2010年4月14日)等。“南方”经济特区最具吸引力和现实意义,位于南哈州赛拉姆区,占地200公顷,拟建15家纺织企业,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企业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征法人所得税(20%)、增值税(12%)、财产税(0.5%)和土地税等,区内实行《自由关税区》制度。目前已建成四家企业。
2、组织轻工企业赴国外参展:“哈萨克出口及投资署”成立于2010年4月2日,系哈工业与新技术部下属机构,主要职能是协助本国企业开展非资源领域出口贸易并负责吸引外资,属国家预算单位,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已组织本国轻工企业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展览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面临的困难与拥有的优势
目前,仍有四大难题制约哈轻工业发展:
1、设备相当老旧(高达80%),企业缺乏资金更新设备,因此产品竞争力低下;
2、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份额少,主要出口未加工原料及初级产品;
3、市场对本国产品需求份额少,市场主要被来自东南亚和中国的进口商品占据;
4、因行业劳动条件缺乏吸引力而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与此同时,哈轻工业仍具有自身优势:自产原料(2011年原棉产量逾32.4万吨);距离大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市场较近;交通和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生产潜力;劳动力相对廉价。
最近20年,哈萨克轻工业中80%的企业为中小型,80%的企业设备老旧,企业开工率仅为30-40%。截至2010年1月1日,哈注册登记轻工企业总数1591家,其中能正常开工的仅526家:449家小型企业,60家中型企业,17家大型企业;行业就业总人数从2005年的两万人缩减至1.37万人;轻工业占哈萨克整个工业的份额从2005年的2.2%下降至0.8%;纺织品和服装仅能满足本国10%的需求。
两年金融危机使哈萨克轻工业雪上加霜,可称之为“全军覆没”:停产或收缩的不仅是个别企业,几乎是全行业。截至2010年哈轻工业占本国GDP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2.3%跌至0.5%。
一、现 状
按照哈萨克国家《经济生产分类目录》,轻工业被分成三类:纺织品、服装、皮革及其制品及14个次类。产品包括:布匹、服装、鞋、帽、针织品、袜子和毛皮制品等。截至2010年1月1日,轻工业中服装生产企业占54%,纺织缝纫企业(不含服装)占31%,皮革和制鞋企业占9%,皮毛服装生产企业占6%。
自2006年开始,哈轻工业产品出口显示出增长趋势,至2008年出口额达820亿坚戈,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5.5亿美元;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市场对轻工品需求下降,与上年相比出口下降了22%。同期,轻工品进口则有升有降,2006-2008年,进口额分别为:270亿坚戈(约合1.8亿美元)、370亿坚戈(约合2.5亿美元)和290亿坚戈(约合1.95亿美元),2009年凭借市场对各种服装的需求量猛增50%,进口与上年相比激增了56%。
1、纺织业: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497家,能正常生产的仅155家,其中119家小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2家大型企业;就业人数7200人;因哈棉花主产地在南哈萨克州,因此纺织企业多集中于该州。目前,大型现代纺织企业有:“Textiles.kz”(Ютекс、Меланж)、“South Textiline.kz”等,有些企业建在南哈州“南方”经济特区,使用了现代最新设备,如瑞士产“立达”(“Rieter”)、“贝宁格”(“Benninger”)和“LTG Air Engeineering”,德国的“Doier”和“门富士”(“Thies Monforts”)、意大利的“萨维奥”(“Savio”)。
2、服装业: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952家,正常生产的仅329家,其中小型企业296家,中型企业29家,大型企业4家;就业人数5600人。
3、皮革及其制品:截至2010年1月1日,注册企业142家,能正常生产的仅42家,其中小型企业34家,中型企业7家,大型企业1家;就业人数900人。
二、与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就轻工业的安排
俄、白、哈形成关税同盟(2010年7月1日启动)以来,加上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工业振兴举措,使得目前哈轻工业显现出止跌回稳的迹象。哈“轻工企业协会”主席柳•胡多娃认为,目前谈轻工业“增长”还太早,只能说是“稳定”了,这完全有赖于内外两个主要因素:国家扶持政策和关税同盟体系,后者发挥了主要作用,即通过强化海关监管,把来自国外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低廉“灰色”商品堵在了关税同盟关境之外,从而为哈萨克轻工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胡还称,一段时期以来哈市场上充斥了大量走私(不报关、以重量形式进口,逃避各种税费)轻工品,份额竟高达95%。这种情况最终导致哈轻工业全线停滞,最显著的例子是:全国唯一一家羊毛加工厂—“卡尔卡拉林斯克联合体”(位于卡拉干达州)完全停产,这种现象对于一贯致力于发展农牧业的哈萨克是非常不可理喻的,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其他相关行业。
哈萨克在参与关税同盟一体化过程中就某些商品向另两个成员国做了让步,但同时也为本国企业争取到了85%的利益。对那些原则上给本国民族工业不会造成损害的,向盟友妥协和让步;对于本国企业比较强势的商品,则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制成品进口问题,则与盟友俄、白两国保持完全一致:高附加值税率确定在10-20%之间。
近20年,俄、白两国轻工业发展得均比哈萨克要成功,但哈在关税同盟框架内应不必担心阵地失守,因为“哈萨克斯坦制造”在质量、价格和设计方面与俄、白两国的商品还是有得一拼的。目前,俄罗斯企业不仅有意采购哈国商品,还有意向哈国企发出订单,这对哈国轻工业都是个好兆头;但哈国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未涉足白俄罗斯市场,因为后者轻工业比较强势且发展潜力较大,不仅生产制成品,而且还生产哈萨克企业不生产的纱线和布匹等所有上游产品。
关税同盟这个大市场已经开始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关注,比如像土耳其这样的纺织服装大国已表示愿意在哈政府专为振兴轻工业而设立的“南方”经济特区建厂。总而言之,哈“轻工企业协会”认为关税同盟是振兴本国轻工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和机遇。
三、政府扶持政策
“哈萨克斯坦工业发展研究所”认为,轻工业应占据本国市场主导地位。的确,哈政府在本国经济大发展时期也有意振兴轻工业,在政府推动实施的一系列工业化项目中不乏轻工业项目,仅近几年哈萨克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扶持的轻工业大型项目就达13个,如:东哈州羊毛加工厂(项目造价747万美元,中国设备)、南哈州针织内衣厂(项目造价510万美元,瑞士和德国设备)、南哈州“南方”经济特区脱脂棉生产厂(项目造价2570万美元,中国设备)等。哈政府在振兴轻工业方面还做了以下两件大事:
1、提供法律保障:近几年先后出台了《自由经济区法》、《棉花业发展法》、《关于设立“南方”经济特区的总统令》,批准了《哈萨克斯坦2010-2014年轻工业发展纲要》(2010年4月14日)等。“南方”经济特区最具吸引力和现实意义,位于南哈州赛拉姆区,占地200公顷,拟建15家纺织企业,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企业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征法人所得税(20%)、增值税(12%)、财产税(0.5%)和土地税等,区内实行《自由关税区》制度。目前已建成四家企业。
2、组织轻工企业赴国外参展:“哈萨克出口及投资署”成立于2010年4月2日,系哈工业与新技术部下属机构,主要职能是协助本国企业开展非资源领域出口贸易并负责吸引外资,属国家预算单位,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已组织本国轻工企业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展览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面临的困难与拥有的优势
目前,仍有四大难题制约哈轻工业发展:
1、设备相当老旧(高达80%),企业缺乏资金更新设备,因此产品竞争力低下;
2、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份额少,主要出口未加工原料及初级产品;
3、市场对本国产品需求份额少,市场主要被来自东南亚和中国的进口商品占据;
4、因行业劳动条件缺乏吸引力而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与此同时,哈轻工业仍具有自身优势:自产原料(2011年原棉产量逾32.4万吨);距离大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市场较近;交通和基础设施较完善;具有生产潜力;劳动力相对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