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震荡和哈萨克斯坦经济政策的调整(之一)
前言:近期,几位哈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联合撰文,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和哈经济政策的相应调整进行了分析和概述。现将有关观点整理报回,供参考。)
虽然世界经济仍经受着金融海啸余波的冲击,但复苏之势已逐步显现。据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4.04%,经济总量约77.8万亿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总量约17.05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1.9%,中国位居第二位,约9.95万亿美元,占12.8%,其他经济大国还包括日本(6.8%)、德国(4.7%)、法国(3.6%)、巴西(3.4%)、英国(3.2%)、俄罗斯(3.05%)、印度(2.74%)、意大利(2.69%)。与2013年相比,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了0.5%,相反,中国增长了1.5%,巴西和印度的GDP分别超过了英国和意大利,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19.8%增至2014年的21.9%,逐步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全球经济在克服了萧条、投机等种种障碍之后,经济、贸易、金融将步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体系正在实现开放化和自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凝聚力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增长。石油价格危机、西方国家和俄罗斯之间的相互制裁、生产商盲目恢复和加大生产等都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挑战。
各国都在努力争取自己在“智慧经济”、“贸易经济”、“原料经济”中的位置,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进行分类。美国、欧盟、日本、韩国被归为第一类,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被列为第二类,拉美、非洲、俄罗斯属于第三类。第一类国家和部分第二类国家集中生产现代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设备、机械、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产品,集中了最基本的通讯和信息技术潜力,被称为信息经济的“大脑”中枢,保障大量智能和高技术含量商品的生产,也成为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因素之一。
一、美国经济:“紧张”的领导者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当前多极化世界的领跑者,其他“渐进”的竞争者,尤其是中国,只能暂时采用跟跑的策略。2014年对于美国而言是寒冬后的复苏,开始实施积极生产和投资政策,增加了汽车产量,加大了对矿山开采和公共设施投入的力度,就业率稳步提高,失业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6.1%),消费支出不断增长,通货膨胀给经济造成的压力逐步放缓。得益于增加石油、电信设备和固定发动机的出口,去年美国贸易出口创历史最好水平。整体上来讲,美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活力,牢牢占据着领导位置。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约为2.95%。
二、欧盟经济:欲速则不达
在经历了欧债危机和金融海啸的冲击之后,欧盟经济正在逐步恢复。欧盟在社会领域采取了收紧的货币措施来应对危机,失业人口急剧增长,尤其是包括西班牙、捷克在内的南欧国家,失业率一度达到24%。在后院失火,经济增速缓慢的情况下,增加欧盟和欧元区成员无疑会导致欧洲整体经济的下降。
根据初步统计,2014年欧盟国家经济增长1.3%,欧元区国家经济增长0.8%。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近期部分欧盟专家调低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期。2015年欧盟国家通胀将为1%,2016年为1.6%。欧盟计划进行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却遭遇到来自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出口商的“阻挠”。很多欧洲出口商认为,中国提出的“复兴丝绸之路”计划将使中国把触须扩散至整个欧洲市场,使欧洲生产处于更难的境地。
部分专家认为,实施新的“新欧洲标准”(New Normal Economy)创新发展规划将成为走出经济雾霾的新出路。这一发展规划的特点是实现GDP和私人领域消费低增长,降低国家在经济中的比重,整顿私人投资,提高劳动生产力,推动出口。在面临种种不利因素的同时,欧洲仍然不忘集中力量发展先进技术,积极向外部市场推出自身的技术、商品和服务等,确保各领域专业人才的供应,高度重视培养高科技领域专业人才。根据欧盟制定的计划,至2020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40%(2013年为37%)。
三、日本经济:盲目乐观的时代渐行渐远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日本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分别是高科技、发达的进出口结构和旅游业,在电子产品、机器人、交通工具、机械制造、造船业、机床、资本输出、基础交通设施和捕鱼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交通工具、化学制品、电子产品等。
当前,日本政府担心的是国家已经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经济总量被中国赶超,因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手段来使经济走出低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削弱日元和加大力度发展经济。2013年日本银行决定,至2014年年末将货币供应量翻倍,旨在保持日元兑其他基础货币汇率下降的趋势,从而达到增加出口,巩固日本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实现扭转部分局面的目的。日本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国债水平居高不下和贸易逆差。截至2014年,日本国债逾1000万亿日元,超过一半的税收用于偿还债务。为减小债务给经济造成的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提高征税,如,消费税由5%升至8%。其后果是企业和消费者的消费欲下降,经济流动性被固化。近年来,日本的贸易逆差屡创新高,更糟的是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持续恶化,加大了实现推动出口战略的难度。因此,政府对现有的外贸政策进行调整,减少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美国的出口,增加向欧盟出口,同时减少自亚洲、欧盟国家的进口和增加自美国进口。分析人士预测,2014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速在1.8%左右,同比有很小幅度的增长(2013年为1.7%)。但日本仍然是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创新科技的国家,收入分配平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失业率低,人口受教育、长寿和收入程度仍居世界前十位。
四、中国经济:巨大的下行压力
中国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差距逐年缩小,很多领域已成为世界的领军。中国工业生产总量占全球的17%,超过了美国的16%,2013年中国生产了全球8700万辆汽车中的2200万辆,从2009年起,中国首次在汽车产量和出口量方面打破了日本33年来长期垄断榜首的局面。尽管中国已在很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正在减速。国际市场环境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在7.1%左右,连续第四年出现经济增速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样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德国银行的专家甚至认为,未来几年中国GDP年增速将下滑至5%。
2013年,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曾出现两次危机,利率分别达到10.77%和8.84%,央行不得不对此进行干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中国采取进一步措施,刺激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很多工业企业存在巨大的“债务陷阱”,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债务危机。同时,政府的过度投资,投资效益低,房地产行业过热等都是中国在未来几年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在此条件下,中国正在调整自身的经济政策,实施的“克强经济学”已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基础模本,包括:1、对GDP增长速度进行合理定位。2、对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投资进行再分配。3、延缓生产投资增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扶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通胀和失业率中找到平衡。中国正在外部寻找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不断增加对非洲、拉美地区的投资。据统计,2005-2013年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在东南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等国实施了不少大型投资项目,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区域。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国际战略研究所统计,2015年劳动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逐年下滑,因此建议逐步取缔计划生育政策,延迟50年之后出生的人口的退休年龄。
五、国际贸易:暂时性的减速?石油市场:坠入深渊?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4年全球经济情况的分析,WTO下调了2014年国际贸易的增长预测,由4.6%下调至3.1%,2015年由5.3%调整为4%。专家们预测,发达国家将增加进口,增幅为2.6%,出口也将增长1.6%,同时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增长2.1%,进口增长0.5%。作为经济的一面镜子,贸易反映了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趋势。2008-2009年,全球范围的经济萧条使得贸易平均增速下滑,2009年商品贸易下降12%,2010年下降14%,2011年下降2.1%,2012年增长2.3%,2013年增长2.2%。2012年,全球贸易约为18.2万亿美元,增速下行主要是由于咖啡、棉花、煤和铁矿石价格急速坠落所致。专家们预测,现行的国际贸易状况主要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慢的影响,如,中国对原料性商品需求的下降引发相关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价格的调整,欧洲经济的下滑影响了本地区国家的进口。
1、口号和禁运。西方国家在高举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大旗的同时,堂而皇之地实施了一些保护性限制措施。WTO、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都曾批评过G20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仅在2014年上半年,为保护本国经济,这些国家实施了112项对外贸易限制措施,2013年下半年实施了近116项限制措施,实施期效长,很多G20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前采取的措施至今有效。从2008年起,贸易保护行为扼杀了至少4.1%的国际贸易,每年平均近7500亿美元。据国际组织统计,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所实施的类似限制的措施共1185个,其中79%仍在持续。作为全球经济的龙头,美国21世纪以来共对71个国家实施制裁,涉及人口近30亿。主要制裁对象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越南、朝鲜、古巴、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曾表示,放任贸易自由发展是危险的,他号召签署新的贸易自由化协议,继续多哈回合谈判,为未来世界贸易打造坚实基础,为推动其加速发展创造新动力。而世界贸易的特点就是过于谨慎的乐观和脆弱的悲观。
2、中国—石油需求的驱动器。2014年国际石油市场坠入动荡地带,主要推手包括,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重受挫,极大地影响了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国际能源署曾三次调低石油需求预期。欧洲石油需求已降到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410万桶/天。由于石油需求预期下降,欧佩克成员国可能降低石油开采量,预计今年开采量约为2930万桶/天。而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国可能在今年增加石油开采量130万桶/天。
国际石油市场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愈加敏感,其重要原因是中国已成为石油消费大国,国内机动车数量超过2.4亿辆,并以每年2200万辆的速度增长。根据中石油的初步预测,2014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增长了4%,达5.18亿吨,燃料需求量增长4.8%,达3亿吨,石油进口增长7.1%,达2.98亿吨,进口依赖度为58.5%,进口来源国超过20个,加工产量增长6.5%,达6.68亿吨,石油开采量增长5.1%,达5.09亿桶,汽油产量增长7%,达1.06亿吨,柴油产量增长4.5%,达1.8亿吨,煤油产量增长9%,达2726万吨,预计2015年中国燃料进口增长幅度超过30%。
在国际石油价格急剧下滑的条件下,中国增加扩大石油进口,增加储备,储备量已超过1600万吨。在中国“攻克”了中俄能源供应大合同的同时,收购全球石油公司股份,积极签署双边石油供应合同,参与能源区块开发。
3、新美国梦:摆脱石油依赖。在新石油政策中,美国和加拿大仍继续实施降低对欧佩克国家石油依赖度的方针。而实现这一方针主要依靠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开发页岩气。美国石油市场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墨西哥、巴西和委内瑞拉所产石油密度高、含硫多,需要通过昂贵的设备进行加工处理,因此,上述国家石油公司对堪萨斯州和德克萨斯州炼厂的相关技术进行投资,从而保障本国的石油加工需求。美国炼厂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运用类似技术,这一特性也使得美国改变了原油进口方向,并有足够的能力加工拉美地区的重油。
近5年来,美国石油开采量增长了63%,加拿大也增长了近4成。预计今年美国石油开采量还将增加56万桶/天,达1133万桶/天,国内炼厂将工作重心放在加工本国石油上,减少了从海湾地区和非洲国家轻质油的进口。据统计,2014年,美国进口除美洲地区之外国家石油的比重仅占当年美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8%,是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值,驶向美国的油轮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加、美石油管道和拉美地区向美国海运出口石油的比重历史性地达到56%。自2013年1月起,墨西哥向美国的石油出口量超过了沙特阿拉伯,对海湾和非洲石油输出国来说,这无疑是个噩耗,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的大门渐渐对其关闭了。
4、石油市场的主要危机—产能过剩。2014年,巴西、哈萨克斯坦、苏丹等非欧佩克成员国增加了石油开采量,预计今年这些国家的石油平均开采量将增加130万桶/天。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市场供应过剩,大部分欧佩克成员国不得不减少自身开采量。国际能源署表示,2014年国际石油日平均消费增长1.2%,达9200万吨/日。
尽管目前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亚洲国家频频开展合作,但欧洲仍然是俄的主要出口方向。2013年,从俄的石油进口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36%,同时,对欧洲出口的石油也占俄石油出口的71%。
国际能源署下调了此前公布的2015年全球日石油消费量的预测,与去年相比下降120万桶/日,约为9380万吨/日。下调预测的主要原因包括,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和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日本和巴西石油进口量减少等。2014年第四季度的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真正的寒冬,所有此前力挺石油价格的预测不攻自破。专家们再次频频就石油价格坠落的原因进行评论和猜测。
版本一:作为制裁俄罗斯的操控者,美国与沙特暗中商定,美以大规模向沙特出口一批武器为条件,打压石油价格,以拖垮俄。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俄专家的认可。
版本二:国际石油市场需求量下降,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沙特通过下压油价赶走市场上其他供应商或是迫使其减少开采量,主要打压对象是美国页岩气和俄罗斯的北极石油。
版本三:沙特曾表示,不会支持和反对俄,只是希望能够确保自己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众所周知,沙特手中握有“石油开采成本低”这一王牌,因此,有能力左右市场的供需结构,通过“市场”方式找到平衡点。石油价格进入了自由浮动阶段,开始寻找自身真正的定位。为证明自己“扛得住”,沙特曾表示,不反对石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而美国、北欧和俄罗斯的一些石油开采公司已表示,要减少2015年对项目的投资,寻求更为合适的时机。
版本四:在上述不利的局面下,大家开始寻找事件的元凶。阿联酋能源部长将石油价格下降归罪于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俄罗斯、巴西、哈萨克斯坦、苏丹并不打算降低开采量。在相互指责的背后,双方也在仔细权衡利弊,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双赢的出路,签署协议。
6、如何寻找平衡价格。石油价格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开采费用。由于各国的开采条件不同,成本也大相径庭。其次是基础设施、运输、税收也影响着油价。三是各国对原料开采为国家创收的预期不同。因此,各原料国长期争取“公平”价格,但所谓“公平”价格应该是能源需求国为开采国未来“买单”,可以支撑其国内其他领域的发展,形成自己的财政发展模式。以阿联酋为例,国家将石油所得用于经济多元化发展,尽量实现摆脱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
目前,沙特每年石油产量超过5亿吨,根据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每年国家收入在1840亿美元至2880亿美元不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4年,当国际石油价格为86.1美元/桶时,沙特可实现财政零赤字,实际上,海湾国家每桶石油的最低成本仅为4-5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的石油价格下降给沙特造成了近100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如此,沙特仍表示,就算石油降至40美元/桶,也不会减少开采量。显然,西方国家和俄罗斯是不愿意看到这一局面的,俄每桶石油成本在35美元上下,北欧则是超过60美元。不过,那些欲挤压美俄,维护自己市场份额的石油国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委内瑞拉为例,平均每100美元出口所得中,有96美元依靠石油,当前形势对于一个财政如此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来说确实是灾难性的。(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驻哈萨克经商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