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盼差异化信贷政策
某省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在当地GDP贡献度中占比很高,但由于所处行业为国家划定的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在信贷支持上受到较多约束。
“如果这几家企业都不做了,还有哪些企业可以做?可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又被严格限制了,我们也很为难。”这是某城市一家国有大行行长的困惑。
在这位行长看来,是否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还应当根据具体不同的地区来区别对待,在信贷政策上也应当实施差异化管理。
为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过剩产能进行化解。其中提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银监会、央行等部门也多次对通过金融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控制过剩产能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家银行严格执行。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引导方向,严格控制涉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授信额度逐年下降。不过,多位地方银行人士表示,他们支持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控,但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同,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在西北地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一带一路’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钢铁业还有很大需求。由于钢材运输成本较高,因此“一带一路”基建带来的钢材需求主要靠本地钢企满足,对当地钢企的产能需求在提升。
由于钢铁行业生产周期很长,从铁矿石到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最后还需要运输等,多个中间环节都会产生大量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因此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加上当地国有背景的钢铁企业近年来经营较为稳健,在当地多数银行看来,这样的企业坏账风险较低,仍是不错的贷款对象。但在总行的产业政策限制下,这些企业想要获得充足的信贷支持并不容易。由于该省内经济条件所限,银行存款主要来自政府、学校、医院等机构,来自企业的贡献较少,而且优质贷款客户也较为稀缺。相比之下,几家大型国有企业自然受到银行机构的追捧。
而好的转变也在逐渐发生。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下,部分金融机构总部也在积极调整产业信贷政策,计划推出针对性的信贷政策支持。比如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分行对重点项目、根据区域特色差别化信贷政策安排等。不过,这些纲领性文件还需要细化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