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及其对中亚的影响(上)

发布时间:2015-08-14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构想引人瞩目。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对外政策重心已发生变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周边外交趋于活跃,中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主张。“一带一路”构想的出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表明中国外交进入了新阶段,也表明中国外交出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及相关文件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构想虽然论证充分,但内容仍不够具体。中亚国家在总体上欢迎并表示愿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但学术界对此仍存在一些疑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两者有必要进行对接。由于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存在复杂因素,大国在中亚地区进行着利益博弈,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存在有利条件也存在风险。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 欧亚经济联盟 中亚 俄罗斯

【作者简介】康·瑟拉耶什金,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中国试图在当今世界发挥更重要作用,并强化其在欧亚地区的地位,这已成为既成事实,显而易见,毋须多加评论。这种局面不仅引起西方和俄罗斯,也引起中亚国家的极大关注,尽管如此,这一趋势大体上已难以改变。首先,无论是中亚国家还是俄罗斯都无力阻止中国向该地区进行经济和贸易渗透,即便他们有这样的能力,阻止中国的渗透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具有互利双赢性质,况且中国是俄罗斯和中亚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对俄罗斯和中亚的意义大于俄罗斯和中亚对中国的意义。其次,无论是中亚国家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不再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不仅如此,中国还被中亚国家纳入其对外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理想伙伴国家之列,从保障地区安全角度看,中国有时还被中亚国家视为除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及特点

由于中国在世界和地区层面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其对外政策重心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已开始调整邓小平所提出的著名的“韬光养晦”策略,其对外政策变得更加积极,在很多方面甚至表现得越发强硬。中国实施这种积极的外交政策,不仅针对其传统的外交对手,也针对那些同北京已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2012年年底至2013年年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组成新一届领导集体,国力日益强盛,外交雄心展露无遗,加之国际环境及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些都要求新一届领导集体不仅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还要确立对外政策的新重点。虽然新一届领导人依旧在实行上一届领导人所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但近两年半以来,对这一战略已进行了重要调整。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所确定的第一个工作重点是,对外政策应服从于国内的发展利益。这些利益包括实现中共十八大所提出的“两个一百年”[1]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此,中国需要和平,为其内部发展创造条件。第二个重点是,中国准备与包括区域内邻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成就。以互助互惠和共赢为基础进行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作重点之三是,虽然中国将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会放弃其合法权益,决不会牺牲核心利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指望它“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苦果”。重点之四是,中国认为不存在普世模式,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因此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应当是:(1)尊重各方独立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2)尊重各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3)加强他国对中国战略方针的信任;(4)就他国关切的重大核心问题相互支持。此外,鉴于当前国际安全保障体系正处于危机之中,而国际安全保障机制无能为力,中国主张确立全面平等的新的安全观。新一代领导人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2]

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与过去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更加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合作,高层领导人出访的地区以及他们所发起的外交倡议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之初,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就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倡议,稍后在德里谈判过程中他又提出了建设“中国—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的思想。2013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及在东盟会议上,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3]

1024日北京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新重点,虽然此次会议是一次闭门会议,但令人不解的是,会议讲话内容已经被公开了[4]。这次会议提出了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其中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是:(1)周边外交工作要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3)维护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4)努力使周边同中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会议提出,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两个共同利益,即国内利益和国际利益。其中国内利益的核心在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利益的任务在于,为中国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发展周边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会议提出,周边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1)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2)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中国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3)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4)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使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5)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6)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7)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8)不断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络;(9)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10)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保障周边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11)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等方面的友好交往;(12)为扩散中国的“软实力”影响创造条件,“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上述大部分内容虽不是第一次提出,但将其作为同周边国家关系的优先发展事项单独提出,这还是第一次,表明中国希望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项政策的亮点在于:(1)强调互惠、互赢和共同发展的必要性;(2)强调诸如亲近、真诚、互利和包容等理念;(3)强调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4)“和平外交”是中国与周边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5)倡导建立在全面、普遍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的新安全观。再者,对会议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忽视近两年半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忘记同美国及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的联系,但中国还是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方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习近平和李克强出访的地区得到证实。最后,正是基于这个方向,才有了同周边国家建设经济走廊的倡议以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所有这些倡议随后被归结到“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中,并以这种形式成为外交部和所有宣传部门的工作重点。而今,已经可以将这个理念视为中国地缘政治的新构想。

无论从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政策构想还是其对外访问行程,都可以看出,中国对外政策新构想的形成进程无疑已经开始。实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这一构想的主要目标。确定不移的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对外政策将更为强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如果考虑到中国日益增强的能力及在周边地区的经济地位,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目前的问题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将采用何种机制来实现对内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尚不明确。尽管上述构想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它们并未消除人们对“中国扩张论”的担忧。还有一个令人不安的疑问是,如果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目标真是如此高尚,那么为什么上述座谈会是在一个极其保密的状态下召开的呢?为什么习近平和其他参会者的发言没有在中国媒体上全文发表?为更加细致地解开这些疑团,看来首先必须弄清这些新倡议出台的原因,给读者提供了解倡议内容的机会。因此,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在中亚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一带一路”构想出台的原因

中国对外政策新构想出台的原因不难理解,中国外交趋于积极,发生质的飞跃是必然的,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中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经济角色还是政治角色)已经发生改变,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贸易强国。习近平在出席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时强调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进口商品将接近10万亿美元,海外投资将达到5 000亿美元,出境游人数可能将达到5亿人次[5]。而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将中国变成“世界工厂”和全球市场的服务供应商、排挤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任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实施,正是为了缩小中国国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极大提升其生产潜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信息产业中心之一。上述构想的实现有助于实现这一任务[6]

至于说到中亚国家,一方面,中国对中亚的贸易扩张已成事实,如果考虑到中亚国家相对较小的经济规模、实际上已被破坏的轻工业和制造业、退化的农业,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于维持中亚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不仅整个中国,甚至连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能完全胜任“中亚国家工厂”的角色,这使中亚国家没有机会发展哪怕有点意义的制造业。

需要指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对外经济和对外政治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得到增强。新疆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地区”和“桥头堡”。这意味着新疆有机会成为与俄罗斯毗邻的中亚的主要金融经济中心,换言之,新疆将巩固其正在形成的“大中亚”经济中心的地位[7]

第二,中国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成为全球贸易强国。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需要处理好同中国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而且还要为使中国商品顺利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创造条件,并且通过周边国家将商品输送到俄罗斯、欧洲、中东、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市场及世界其他地区。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过境国具有发达的运输和物流基础设施,形成适合中国的海关和外汇制度,扩大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量。

第三,中国在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后,需要突破正遭受危机的世界金融体系的框架。对此,中国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要么尝试同美国控制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就扩大中国参与这些机制的份额进行协商,要么尝试建立替代机制。2007~2009年经济危机后,世界金融体系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第一条路走不通。西方首先是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成为与其平等的金融经济伙伴。因此,中国只得另寻出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所建立的新的金融平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是第一步。中国提出的倡议得到了美国的欧亚盟国的支持(目前除日本外),这显示出某种征兆,不仅表明中国作为潜在投资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也表明未来人民币国际地位可能发生变化。

第四,中国应对近年俄罗斯和美国企图在中亚和亚太地区限制其积极性的举动做出反应。2010年普京提出的欧亚一体化思想得到了纳扎尔巴耶夫和卢卡申科的支持。欧亚一体化思想不仅严重限制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雄心,更限制了中国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经济存在的机会。尽管中国专家起初对关税同盟尤其是欧亚经济联盟存在顾虑,但今天这种顾虑已显得不那么具有现实意义,虽然顾虑仍然存在。无论如何,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功运作,会严重阻碍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所获得的扩大其在该地区经济和政治影响可能性[8]

2011年美国提出的“重返亚洲”构想是遏制中国的有效工具,首先是对海外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更主要的是对海上运输线造成真正的威胁。美国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严肃讨论美中之间爆发战争和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的可能性的文章[9]。巴拉克·奥巴马在其总统第二任期内继续实行这项战略。习近平和奥巴马的几次会晤似乎都无法化解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矛盾。中国必须对华盛顿将亚洲国家拉拢在其周围的企图做出回应。“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可以被看作是这种反应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专家认为,“该战略绝不应该被视作回应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一系列消极步骤,这是独立的战略计划”。作为一项长远目标,西进战略应当致力于建设“真正开放”的国际新秩序。必须建设“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以合作取代冲突和竞争,寻求互利共赢”[10]。换句话说,就是要建立上文提到的在中国保护下的亚洲安全新体系和新的“游戏规则”。

美国积极主张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以及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在外的新的自贸区,印证了其“遏制中国”意图的现实性和严重性。对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来说,如果被置于孤立境地,如果使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成为问题,则意味着其长期执行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