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中俄对外能源政策及两国能源合作互利分析

发布时间:2015-10-20

【内容提要】中国和俄罗斯均为世界上重要的油气生产消费国和油气进出口国家。根据本国油气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中俄两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油气资源供需的互补以及互为邻国的地理便利为中俄两个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提供了互利的可能,而俄罗斯面向东方的“亚太战略”以及中国深入欧亚大陆腹地的“西进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则为两国之间未来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互利潜力。

【关键词】中俄关系 能源政策 能源合作

【作者简介】徐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7

能源合作历来是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重要议程之一。十余年以来,中国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本国的能源需求持续处于高位,油气供需的巨额缺口使中国近年来成为全球油气进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俄罗斯由于本国油气资源的天然禀赋,油气生产和出口至今仍然是该国联邦预算收入和出口收入的首要来源,可以说,中俄两国油气资源禀赋的差异和油气供需的互补为两个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中俄在全球油气生产、消费及油气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一)石油储量及进出口

中俄两国均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储藏国之一,截至2013年,俄罗斯和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别达930亿桶和181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的5.5%1.1%,分别位列世界第八位和第十四位。

石油产量方面,2013年俄罗斯日产石油1 078.8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9%,仅次于沙特,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中国则位列第四,日产石油418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石油消费方面,2013年中国以日消费石油1 111万桶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占当年度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2.2%。俄罗斯日消费石油331.3万桶,占当年度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7%,是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4]

原油进出口方面,2010年中国日进口原油475.4万桶,原油进口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而俄罗斯则以日出口原油488.8万桶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输出国,原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

(二)天然气储量及进出口

俄罗斯是世界天然气储藏大国,截至2013年,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 103.6万亿立方英尺,占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16.8%。中国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15.6万亿立方英尺,占世界天然气探明总储量的1.8%,位列世界第13位。

与储量情况相对应,中俄两国同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国家。2013年,俄罗斯和中国分别成为世界第二大、第六大天然气生产国,年产天然气分别达到6 048亿立方米和1 171亿立方米,占当年度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17.9%3.5%。天然气消费方面,2013年,俄罗斯和中国分别以4 135亿立方米、1 642亿立方米的消费量成为世界第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其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占到当年度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2.3%4.9%

天然气进出口方面,2013年中国进口天然气519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第六大天然气进口国家。而俄罗斯则出口天然气2 255亿立方米,天然气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俄两国的对外能源政策

根据自身能源资源状况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中俄两国均制定了本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及具体的对外能源政策。

(一)中国的对外能源政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是中国能源政策的主要制定部门,主要负责能源政策的制定、规划,以及管理执行等。20087月,国家能源局成立,能源局与发改委共同负责能源项目的审批、国内能源批发价格的确定以及中央政府能源政策的贯彻执行等。20101月,中国政府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在国务院不同机构之间对国家的能源政策进行全局整合。除了以上几个关键部门外,外交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政府机构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规划执行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中国政府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对本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及对外能源政策均进行了较为明确和详尽的规划,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保障能源进口安全。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能源需求压力。由于人均能源资源拥有率较低,中国对国外油气进口存在较大程度的依赖。但是,由于国际地缘政治的持续不稳定,作为全球油气输出重地的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中国与苏丹、南苏丹、伊朗、利比亚等国的油气合作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障能源进口安全,中国政府提出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保障油气进口安全的政策,积极推动国际油气贸易渠道、品种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我国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战略通道格局初步形成。此外,还鼓励通过海外并购和参股等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与能源资源国的务实合作。

其次鼓励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能源技术进步,提升“引进来”水平。中国目前大约81%的原油产能来自东北和中北部地区的陆上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等,但这些传统油田普遍面临着开发过度、产能下降问题。为了继续发掘这些传统石油产区的产能,需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提高采收率。中国政府提出,“坚持引资引智与能源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外资投向能源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先进技术的引进。鼓励外资参与内陆复杂油气田、深海油气田风险勘探。在四川、鄂尔多斯等页岩气资源富集盆地选择勘探开发合作区,建设先导性示范工程。鼓励国外石油公司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鼓励跨国能源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最后推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稳定。面对国际能源市场发展形势,中国政府提出,要“加强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建设,深化双边多边合作,建立区域性能源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投机、垄断经营等因素对能源市场的影响,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的稳定。”

(二)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

俄罗斯的能源政策主要由国家能源部制定实施,此外,经济发展部负责能源部门改革和能源关税的制定。除了这两个主要机构外,自然资源部、财政部以及联邦能源委员会、国家石油市场政策委员会、对外贸易和关税保护措施委员会等机构也参与其中。在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2030年前能源战略》等政策文件中,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能源出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出口安全。作为能源资源储藏大国,能源生产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油气收入占到俄联邦预算收入的52%以上,油气出口份额占到国家出口总额的70%以上。其中,79%的原油、76%左右的天然气出口到德国、英国、土耳其、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但是,欧盟在2010年推出《2020能源战略》,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的份额提高到20%、能效提高20%的目标,并且提出要增加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油气进口,通过开发新的进口渠道,确保油气供应安全。此外,美国也出台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提出“能源独立”的目标,加大本土能源开发,减少海外油气进口。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能源资源的开发也进一步影响了俄罗斯现实和潜在的油气出口。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提出通过能源出口多元化保障能源出口的战略,除了传统的欧洲市场外,大力拓展亚洲及新兴国家油气市场。根据俄罗斯《2030年前能源战略规划》,计划在东西伯利亚、远东、极地周围,以及北冰洋大陆架地区建立新的油气综合体;尽管欧洲仍将是俄油气出口的主要方向,但俄罗斯整个油气出口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东部方向的超前发展。

其次是保障能源输出安全。俄罗斯超过80%的石油出口和全部天然气干气均依靠管道输出,由于油气管道运输容易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油气输出往往受制于过境运输国,无法完全自主。在此背景下,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指出:“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特点,能源过境运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能源和经济安全,除了原有的西向出口外,必须在北、东、南三个方向拓展能源出口渠道,增加这些方向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地缘结构中的比重”,新建完全由俄罗斯本国控制的油气外输管线,通过油气输出管线的多元化保障本国油气输出安全,成为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是利用油气资源优势增强本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作为全球原油出口第二大国家和天然气出口第一大国家,在国际油气市场上,俄罗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普京提出,“依靠《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实施,俄罗斯应该完全保证今后自身对能源资源的需要,并且强化自身在全球市场的地位。”《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最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能源资源潜力,强化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使国家经济得到最大实惠。

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互利性

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进口国家和油气输出国家,油气供需的互补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国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互利性。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10年)、第六大天然气进口国(2013年),2012年日均石油净进口590.4万桶,天然气进口总量1.4万亿立方英尺。而俄罗斯则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国(2010年)、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2013年),2012年日均石油净出口

关于协会
推荐企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东后巷28号二号楼二层(商务部安定门办公区) 邮编:100710

电话/传真:010-64404420   E-mail1:cniru.ru@cniru.org

指导单位: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

网站管理:中俄经合(北京)信息咨询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8426号-1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