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从战略高度规划中国与中亚关系

发布时间:2015-11-19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独特,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处”,拥有富饶的资源和物产,历史上经常成为周边列强争夺的对象。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该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围绕其未来走向展开的地缘政治“游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中国的战略利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捷足却未先登

  中国是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并没有很快在中亚的外交排位中成为“首选”的伙伴,只是被作为亚洲的优先方向,居于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美欧等西方国家之后。

  究其原因,与中国改革开放先东后西的战略布局以及稳健的对外政策有关,也和其他大国的竞争密不可分。由于中亚地区储藏着尚待开发的大量油气资源,又是亚欧大陆陆路交通的“枢纽”,无论是邻近的大国或强国,还是距离遥远的西方大国,都积极“抢滩”中亚,有的还明确出台了本国的中亚战略。而当时的中国,尚未与中亚国家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还要消除苏联时期长期对抗带来的疑虑,实现与中亚国家的军事互信。

  因此,尽管与中亚有着3300公里的共同边界,曾经有过上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但中国在中亚的“博弈”中却成了一个“后来者”。在其他大国纷纷抛出“伙伴计划”、“大中亚计划”、“丝绸之路外交”等战略,拉中亚国家加入自己主导的、排他的多边机制时,中国只是谨慎地以竞标方式参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开发,成功拿到两块油田后又放弃了其中之一。由边境地区相互裁军发展而成的“上海五国”机制,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似乎更主动,而且局限于元首的定期会晤。

  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世纪初,当一些大国借阿富汗反恐战争之机竞相实现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时,中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悄然“发力”,成为中亚国家越来越倚重的经济伙伴。与此同时,中国在政策上独树一帜,对中亚国家平等相待,支持它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以睦邻友好为核心的稳定合作关系。当中亚国家深陷经济困境时,中国伸出援手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特别是2008年帮助中亚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避免经济滑坡发挥关键作用。在边界谈判过程中,中国没有以大欺小,坚持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原则,同样树立了负责任、可信任大国的形象。

  上海合作组织这一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使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合作达到更高水平。通过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和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彼此呼应,伙伴关系得到更加充分的诠释。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逐步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和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在中亚的威望与号召力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风险也悄然放大。由于大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多有交叉、碰撞,加之中亚地区形势复杂多变,给中国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利益带来现实的挑战。中国在中亚资金投入的领域还比较单一,分布也不平衡,贸易结构有待改善,个别中亚国家受境外势力的影响,还存在“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侵略”等不和谐的声音。有的大国在中亚视中国为现实或潜在的对手,采取多种手段遏制、消减中国影响力的扩大。

  以全新合作理念为前提

  我们面对的中亚,并不是战略“真空”,而是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为了使中国和中亚的合作关系具有更加稳固的基础,迫切需要从战略层面全面规划中国和中亚关系的未来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正式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受到中亚国家的欢迎和支持,双方开始在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建构”长期伙伴关系。

  由于中亚地区安全状况十分严峻,饱经战乱的阿富汗和平重建之路非常漫长,威胁中国新疆长治久安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三股势力”也把中亚作为渗透的“跳板”。中国在中亚的经济投入已经多达数百亿美元,启动了不少与国内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世纪项目”,如绵延数千公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铁路干线,因此安保工作同样任务繁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不仅要和中亚国家紧密合作,还要与其他大国进行协调,争取在中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利的安全环境。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命运共同体,已经是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战略共识,也取得不少大国的理解和支持,但真正成为现实尚需长期艰苦的努力。首先,要有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作为前提,比如中国提出的“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其次,要有一个或多个开放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作为支撑,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与亚信会议;第三,要形成一个全新的、得到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最后,要在多边和双边合作中充分尊重中亚国家的利益诉求,坚持中亚的前途和命运由地区国家自己来决定。(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