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油气能源战略机遇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5-12-23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逐步扩大,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14年底,石油消费量达5.51×10^8t,天然气消费量1855×10^8m^3,对外依存度分别为62%和32%。与同时期世界平均值相比,我国油气储采比总体偏低,后备开采储量相对不足。此外,我国还面临海外油气来源单一、风险高等困境。
“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其石油可采储量2131.08×10^8t,天然气可采储量212.64×10^12m^3,能为我国油气提供非常丰富的进口来源。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应做到以技术推动“油气输出”、以合作带动周边国家油气行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利用低油价的国际形势,加大投资并购,分散我国境外权益油气的风险。最后,我国应抓住当前有利的环境,深化自身改革,提升市场地位,并尝试建立新的油气定价中心。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2014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合作的新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与沿途各国的深入合作和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其中,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60%和30%,并具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安全令人担忧。此外,我国还面临着海外油气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原油定价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与我国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合作,为我国提供安全可靠的油气进口来源。为此,本文在介绍了油气资源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利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等相关机构的最新数据,重点分析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与资源潜力,并对新形势下,我国油气战略举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油气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油气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我国油气消费量逐年高企,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带动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提述。由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看出(图1),2004-2014年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04年底我国石油消费量仅为3.36×10^8t,石油供需缺口为1.62×10^8t。
此后,石油消费量以5%的速率增加,到了2014年底,石油消费量达5.51×10^8t,比2004年增长了64%。而这10年里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基本维持在2×10^8t附近,2014年底石油产量为2.11×10^8t,比10年前仅增长了0.38×10^8t,而同时期原油消费量增长了2.15×10^8t,石油供需缺口为3.39×10^8t,约62%的原油依赖进口,且这种态势将持续攀升。据国际能源机构(EIA)估计,到2020年我国约超过70%以上的原油依赖进口。
此外,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图2),2004-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410×10^8m^3增至1855×10^8m^3,年均增速高达16%,远高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7.9%)和GDP增速(10.2%)。虽然我国近两年天然气消费增速放缓,但天然气供需缺口近几年仍旧在不断攀升,对外依存度已从2007年的5.7%一路飙升至32%,且依旧有增高的趋势。
虽然,从勘探历程上看,我国目前石油勘探刚进入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但目前已发现油田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成熟期,产量日益下降,预示着将要发现更多的新油田投产以弥补老油田的递减,而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机会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油气资源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油气需求缺口将日益扩大。
我国油气储采比总体偏低,后备开采储量不足储采比是指当年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与该年产量之间的比值,反映油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因而它也成为油气生产者和研究者常使用的参数。一般来说,当储采比小于10~14时,其产量开始递减,若要保持稳产,则必须增加新的储量。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原油储采比总体偏低,储采比近10年基本稳定在10~12左右,基本临近石油安全警戒储产比。同时期世界的石油储采比为40~60,是国内比值的4~5,且得益于非常规油气(特别是与加拿大的沥青砂、美国的页岩油、委内瑞拉的重稠油)上的大力开拓,新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经济可采的下限评价,世界石油储采比甚至在2008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中国在这方面进展不大。
与石油相比,我国天然气起步较晚,发展明显滞后于石油,且天然气的开发又明显滞后于储量的探明,使得我国在20世纪末期天然气储采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50~70)。新世纪以来,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4年间,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增加了4.5%,年增长率为0.4%;而同时期天然气产量增加了27.6%,年增长率为2.4%。
因而,在过去10年,我国天然气储采比呈现出波状下降趋势。特别是2006-2007年间,天然气储采比出现大幅度下滑,此后一直在平稳中下降。同时期世界天然气储采比虽然也一直在下滑,但依旧维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在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储采比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了。
我国海外油气来源单一,风险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渠道较为单一,不符合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能源安全原则。从我国石油进口历史数据来看,虽然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涵盖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但有50%以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其次是北非(图4)。
2014,我国从排名前十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阿曼、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阿联酋、科威特、哥伦比亚)进口的石油量达到了中国全年石油进口总量的75%,其中仅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达我国当年进口总量的30%。虽然中东、北非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势错综复杂, 政治矛盾、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引起的冲突战争、政权更迭时有发生,对我国海外的油气业务和油气进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依赖将进一步增大,过分依赖单一渠道、缺乏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来源将严重威胁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与资源潜力“一带一路”周边油气资源分布“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在全球的石油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4年,我国66%原油进口(约2亿吨)和86%的天然气进口(约500亿立方米)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里,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含油气盆地大约有137个。
除中国外,在这些64个国家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可采石油储量2131.08×10^8t,天然气212.64×10^12m^3,分别占全球已发现可采油气储量的68.6%和72.3%。石油累计产量566×10^8t,天然气37×10^12m^3。虽然“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储量、产量丰富,但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东、俄罗斯,其次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图5,图6)。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储量和产量第一大区。2014年底,该区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105.8×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51.9%;天然气探明储量79.8×10^12m^3,占“一带一路”总量的37.5%(BP,2015)。该区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和叙利亚等9国(图7)。其中,石油探明储量最为丰富的是沙特阿拉伯,为364.18×10^8t,其他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大于100亿吨的国家分别为分别伊朗(215.24×10^8t)、伊拉克(204.60×10^8t)、科威特(138.45×10^8t)和阿联酋(133.40×10^8t)。
在中东地区,天然气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是伊朗,探明可采储量达34×10^12m^3(306.03×10^8t油当量),也是整个“一带一路”地区天然气最为丰富的国家。此外,卡塔尔的天然气也非常丰富,探明可采储量达24.5×10^12m^3(220.52×10^8t油当量),仅次于伊朗和俄罗斯;中东其他国家天然气较为匮乏,资源量较少。2014年底,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为14.11×10^8t和5.19×10^8t油当量,分别占“一带一路”总量的61.35%和33.67%(图8)。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油气储量和产量的第二大区。该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高达32.6×10^12m^3(293.43×10^8t油当量),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排名二;与天然气相比,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量相对较小,探明可采储量为140.76×10^8t,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排名四。此外,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塞拜疆的天然气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图9)。
2013年,中亚四国生产原油1.4×10^8t,出口1.0×10^8t,消费0.4×10^8t,原油出口率达75%;生产天然气1539×10^8m^3,出口691×10^8m^3,消费899×10^8m^3,天然气出口率为45%。其中,土库曼斯坦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2014年约有208.24×10^8m^3天然气(0.19×108t油当量)来自土库曼斯坦,占我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的43.72%;约19.86×10^8m^3天然气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占我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的4.17%,是我国第六大天然气进口国。
东南亚国家相对来说“贫油少气”。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底,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26.18×10^8t和6.8×10^12m^3,仅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量的1.97%和4.75%。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对原油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底,东南亚地区原油消费约4.29×10^8t,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量的26.87%,石油对外依存度达64.05%,其中印度对外原油的依存度高大76.73%,且依旧在逐年增加。在天然气方面,东南亚地区除自给自足外,每年约有530×10^8m^3天然气出口。其中,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是该区最为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2014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我国天然气出口量达2.99×10^6t和2.55×10^6t,分别占我国天然气对外进口量的6.98%和5.96%,位列我国2014年主要天然气进口国的第4位和第5位。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最末端的国家,埃及油气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是非洲主要的油气大国,其原油探明可采储量为36×10^8bbl,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8×10^12m^3。然而,由于国内对油气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目前埃及为原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11.81%,天然气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一带一路”周边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待发现资源量是指未经探明的、预测的在给定时间内可被开采但尚未被开采的那部分,代表未来的开发潜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待发现油气资源量总计880×10^8t(油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5%。其中,石油待发现资源量340×10^8t,天然气60×10^12m^3(540×10^8t油当量),分别占全球待发现总量的30.8%和34.7%。
原油待发现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分别为303×10^8t和240×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34%和27%。其中,中东地区石油待发现资源量为127×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37%;俄罗斯为78×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23%;南亚和东南亚分别为55×10^8t和27×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16%和8%(图10)。
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达25×10^12m^3(225×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总量的28%;其次为中东地区,约12.5×10^12m^3(112.5×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总量的13.8%;中亚和北非分别为8.9×10^12m^3(77×108t油当量)和6.3×10^12m^3(57×10^8t油当量),占9.5%和7%(图11)。
从各国油气储产比值来看,石油和天然气的储产比值大体上呈平行分布,且较高的国家依旧是分布在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与待发现可资源量分布情况吻合(图12)。其中石油储产比值大于50的国家有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叙利亚;天然气储产比值大于50的国家除上述国家外,还有俄罗斯、卡塔尔和越南。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丰富的储量相比,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及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产量相对较小,储产比值都大于100,伊拉克的储产比值甚至达到了2796.23,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油气战略的应对建议“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油气国际合作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为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以技术推动“油气输出”,以合作带动共同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油气输入”大国,每年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油气资源,满足国内的需求。然而,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的合作,我国不仅需要成为油气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输出市场,也要为广义上的“油气输出”大国,带动沿边国家能源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复杂断块油气勘探开发、油田注水开发、边际油田提高采收率及催化裂化技术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适用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后期油田的开发。
而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中亚部分国家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的限制,其国内天然气大部分都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天然气储产比值基本都大于50;且这些国家由于相关设施建设滞后,冬季供暖和电力短缺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的同时,应加强技术和资本输出。一方面用中方企业技术优势以取得东道国的信任与支持,有可能直接介入一些资源国的石油上、下游工业的某些环节,形成长期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扩展海外油气市场开发空间,实现双赢。另一方面,也在沿线国家建立相应的炼油厂、发电厂,延伸油气产业的下游产业链,截留部分油气资源,直接转换为能源消费产品,造福当地居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双方长远合作奠定基础。
加大投资并购,分散境外风险目前,油气行业正面临一场迟迟未去的寒冬,国际油价持续暴跌。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国际油价已跌破40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持续下跌的油价使得以壳牌为代表的国际石油公司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油气田区块的市场价值极度缩水;同时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传统的油气生产大国则面临经济疲软、发展乏力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沿线的部分石油生产国家和企业正在寻找出路,低价出售油气田区块及公司的资产,各种并购、资产剥离、出售的机会日趋增多,为我国石油企业低成本并购带来新契机。
2014年,我国石油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权益油气产量分别为5255万吨和194亿立方米,分别占海外权益油气总量的45%和55%。其中,权益油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权益油占“一带一路”总权益油产量的75.4%;权益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总体权益气少,集中度高。因此,我国油气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在全面评估油气资源储量和地缘政治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加大对沿线其他国家油气资源的投资和并购力度,购买竞标一批新的油气区块,分散我国境外投资的风险,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自身改革,提升市场地位多年来,我国油气体制一直面临着“油气市场结构单一”、“油气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运营效率偏低”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薄弱滞后”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改革经验,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一直都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我国可以较为方便地调查研究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典型国家的能源管理体制,总结各国不同能源管理体制的特点,为我国油气行业改革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借鉴,尽快建立起与能源大国相适应的能源管理体制。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油气消费国,但在世界原油定价体系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议价能力很弱,这不仅与我国能源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相符,还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原油进口。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正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多元化油气进口通道和贸易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在此机遇下,我国石油企业应继续扩大油气贸易的规模和频次,多元化油气贸易通道,市场化贸易定价,并逐步分别在上海和新疆霍尔果斯建立亚太地区的海上和陆上油气贸易中心。同时加强与俄罗斯、欧佩克(OPEC)等产油国加强合作,为建立亚太地区的油气定价中心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共同维护原油市场以及油价稳定。结语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攀升,威胁着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当前低油价的国际形势,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分散境外风险。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升全球油气市场地位,推动全球形成统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定价体系。
“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其石油可采储量2131.08×10^8t,天然气可采储量212.64×10^12m^3,能为我国油气提供非常丰富的进口来源。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应做到以技术推动“油气输出”、以合作带动周边国家油气行业的共同发展。同时,利用低油价的国际形势,加大投资并购,分散我国境外权益油气的风险。最后,我国应抓住当前有利的环境,深化自身改革,提升市场地位,并尝试建立新的油气定价中心。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2014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对外合作的新的战略构想,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与沿途各国的深入合作和互联互通,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其中,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60%和30%,并具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安全令人担忧。此外,我国还面临着海外油气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原油定价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与我国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合作,为我国提供安全可靠的油气进口来源。为此,本文在介绍了油气资源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利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等相关机构的最新数据,重点分析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与资源潜力,并对新形势下,我国油气战略举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油气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油气资源所面临的问题我国油气消费量逐年高企,对外依存度高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带动了中国能源需求的提述。由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可以看出(图1),2004-2014年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04年底我国石油消费量仅为3.36×10^8t,石油供需缺口为1.62×10^8t。
此后,石油消费量以5%的速率增加,到了2014年底,石油消费量达5.51×10^8t,比2004年增长了64%。而这10年里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基本维持在2×10^8t附近,2014年底石油产量为2.11×10^8t,比10年前仅增长了0.38×10^8t,而同时期原油消费量增长了2.15×10^8t,石油供需缺口为3.39×10^8t,约62%的原油依赖进口,且这种态势将持续攀升。据国际能源机构(EIA)估计,到2020年我国约超过70%以上的原油依赖进口。
此外,我国天然气的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图2),2004-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410×10^8m^3增至1855×10^8m^3,年均增速高达16%,远高于同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7.9%)和GDP增速(10.2%)。虽然我国近两年天然气消费增速放缓,但天然气供需缺口近几年仍旧在不断攀升,对外依存度已从2007年的5.7%一路飙升至32%,且依旧有增高的趋势。
虽然,从勘探历程上看,我国目前石油勘探刚进入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但目前已发现油田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成熟期,产量日益下降,预示着将要发现更多的新油田投产以弥补老油田的递减,而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机会越来越小,这说明我国油气资源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油气需求缺口将日益扩大。
我国油气储采比总体偏低,后备开采储量不足储采比是指当年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与该年产量之间的比值,反映油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因而它也成为油气生产者和研究者常使用的参数。一般来说,当储采比小于10~14时,其产量开始递减,若要保持稳产,则必须增加新的储量。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原油储采比总体偏低,储采比近10年基本稳定在10~12左右,基本临近石油安全警戒储产比。同时期世界的石油储采比为40~60,是国内比值的4~5,且得益于非常规油气(特别是与加拿大的沥青砂、美国的页岩油、委内瑞拉的重稠油)上的大力开拓,新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经济可采的下限评价,世界石油储采比甚至在2008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中国在这方面进展不大。
与石油相比,我国天然气起步较晚,发展明显滞后于石油,且天然气的开发又明显滞后于储量的探明,使得我国在20世纪末期天然气储采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50~70)。新世纪以来,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4年间,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增加了4.5%,年增长率为0.4%;而同时期天然气产量增加了27.6%,年增长率为2.4%。
因而,在过去10年,我国天然气储采比呈现出波状下降趋势。特别是2006-2007年间,天然气储采比出现大幅度下滑,此后一直在平稳中下降。同时期世界天然气储采比虽然也一直在下滑,但依旧维持在50以上的高水平。在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天然气储采比与世界相比明显偏低了。
我国海外油气来源单一,风险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渠道较为单一,不符合能源进口来源多样化的能源安全原则。从我国石油进口历史数据来看,虽然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涵盖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但有50%以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其次是北非(图4)。
2014,我国从排名前十的国家(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阿曼、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阿联酋、科威特、哥伦比亚)进口的石油量达到了中国全年石油进口总量的75%,其中仅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的石油进口量达我国当年进口总量的30%。虽然中东、北非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势错综复杂, 政治矛盾、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引起的冲突战争、政权更迭时有发生,对我国海外的油气业务和油气进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对中东和北非的石油依赖将进一步增大,过分依赖单一渠道、缺乏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来源将严重威胁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与资源潜力“一带一路”周边油气资源分布“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在全球的石油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4年,我国66%原油进口(约2亿吨)和86%的天然气进口(约500亿立方米)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里,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含油气盆地大约有137个。
除中国外,在这些64个国家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可采石油储量2131.08×10^8t,天然气212.64×10^12m^3,分别占全球已发现可采油气储量的68.6%和72.3%。石油累计产量566×10^8t,天然气37×10^12m^3。虽然“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储量、产量丰富,但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东、俄罗斯,其次是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图5,图6)。
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储量和产量第一大区。2014年底,该区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105.8×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51.9%;天然气探明储量79.8×10^12m^3,占“一带一路”总量的37.5%(BP,2015)。该区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和叙利亚等9国(图7)。其中,石油探明储量最为丰富的是沙特阿拉伯,为364.18×10^8t,其他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大于100亿吨的国家分别为分别伊朗(215.24×10^8t)、伊拉克(204.60×10^8t)、科威特(138.45×10^8t)和阿联酋(133.40×10^8t)。
在中东地区,天然气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是伊朗,探明可采储量达34×10^12m^3(306.03×10^8t油当量),也是整个“一带一路”地区天然气最为丰富的国家。此外,卡塔尔的天然气也非常丰富,探明可采储量达24.5×10^12m^3(220.52×10^8t油当量),仅次于伊朗和俄罗斯;中东其他国家天然气较为匮乏,资源量较少。2014年底,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为14.11×10^8t和5.19×10^8t油当量,分别占“一带一路”总量的61.35%和33.67%(图8)。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油气储量和产量的第二大区。该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其探明储量高达32.6×10^12m^3(293.43×10^8t油当量),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排名二;与天然气相比,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量相对较小,探明可采储量为140.76×10^8t,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排名四。此外,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阿塞拜疆的天然气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图9)。
2013年,中亚四国生产原油1.4×10^8t,出口1.0×10^8t,消费0.4×10^8t,原油出口率达75%;生产天然气1539×10^8m^3,出口691×10^8m^3,消费899×10^8m^3,天然气出口率为45%。其中,土库曼斯坦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2014年约有208.24×10^8m^3天然气(0.19×108t油当量)来自土库曼斯坦,占我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的43.72%;约19.86×10^8m^3天然气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占我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的4.17%,是我国第六大天然气进口国。
东南亚国家相对来说“贫油少气”。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底,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26.18×10^8t和6.8×10^12m^3,仅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量的1.97%和4.75%。由于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对原油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底,东南亚地区原油消费约4.29×10^8t,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量的26.87%,石油对外依存度达64.05%,其中印度对外原油的依存度高大76.73%,且依旧在逐年增加。在天然气方面,东南亚地区除自给自足外,每年约有530×10^8m^3天然气出口。其中,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是该区最为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国。2014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我国天然气出口量达2.99×10^6t和2.55×10^6t,分别占我国天然气对外进口量的6.98%和5.96%,位列我国2014年主要天然气进口国的第4位和第5位。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最末端的国家,埃及油气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是非洲主要的油气大国,其原油探明可采储量为36×10^8bbl,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1.8×10^12m^3。然而,由于国内对油气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目前埃及为原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11.81%,天然气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一带一路”周边油气资源潜力分析待发现资源量是指未经探明的、预测的在给定时间内可被开采但尚未被开采的那部分,代表未来的开发潜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待发现油气资源量总计880×10^8t(油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5%。其中,石油待发现资源量340×10^8t,天然气60×10^12m^3(540×10^8t油当量),分别占全球待发现总量的30.8%和34.7%。
原油待发现资源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分别为303×10^8t和240×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待发现油气资源量的34%和27%。其中,中东地区石油待发现资源量为127×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37%;俄罗斯为78×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23%;南亚和东南亚分别为55×10^8t和27×10^8t,占“一带一路”总量的16%和8%(图10)。
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达25×10^12m^3(225×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总量的28%;其次为中东地区,约12.5×10^12m^3(112.5×10^8t油当量),占“一带一路”总量的13.8%;中亚和北非分别为8.9×10^12m^3(77×108t油当量)和6.3×10^12m^3(57×10^8t油当量),占9.5%和7%(图11)。
从各国油气储产比值来看,石油和天然气的储产比值大体上呈平行分布,且较高的国家依旧是分布在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与待发现可资源量分布情况吻合(图12)。其中石油储产比值大于50的国家有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叙利亚;天然气储产比值大于50的国家除上述国家外,还有俄罗斯、卡塔尔和越南。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丰富的储量相比,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及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产量相对较小,储产比值都大于100,伊拉克的储产比值甚至达到了2796.23,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油气战略的应对建议“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油气国际合作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为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油气领域的合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以技术推动“油气输出”,以合作带动共同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油气输入”大国,每年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油气资源,满足国内的需求。然而,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的合作,我国不仅需要成为油气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输出市场,也要为广义上的“油气输出”大国,带动沿边国家能源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在复杂断块油气勘探开发、油田注水开发、边际油田提高采收率及催化裂化技术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不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适用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后期油田的开发。
而伊拉克、叙利亚以及中亚部分国家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的限制,其国内天然气大部分都处于尚未开发状态,天然气储产比值基本都大于50;且这些国家由于相关设施建设滞后,冬季供暖和电力短缺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合作的同时,应加强技术和资本输出。一方面用中方企业技术优势以取得东道国的信任与支持,有可能直接介入一些资源国的石油上、下游工业的某些环节,形成长期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扩展海外油气市场开发空间,实现双赢。另一方面,也在沿线国家建立相应的炼油厂、发电厂,延伸油气产业的下游产业链,截留部分油气资源,直接转换为能源消费产品,造福当地居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双方长远合作奠定基础。
加大投资并购,分散境外风险目前,油气行业正面临一场迟迟未去的寒冬,国际油价持续暴跌。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国际油价已跌破40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持续下跌的油价使得以壳牌为代表的国际石油公司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油气田区块的市场价值极度缩水;同时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传统的油气生产大国则面临经济疲软、发展乏力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沿线的部分石油生产国家和企业正在寻找出路,低价出售油气田区块及公司的资产,各种并购、资产剥离、出售的机会日趋增多,为我国石油企业低成本并购带来新契机。
2014年,我国石油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权益油气产量分别为5255万吨和194亿立方米,分别占海外权益油气总量的45%和55%。其中,权益油主要集中在伊拉克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权益油占“一带一路”总权益油产量的75.4%;权益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总体权益气少,集中度高。因此,我国油气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抓住机遇,在全面评估油气资源储量和地缘政治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加大对沿线其他国家油气资源的投资和并购力度,购买竞标一批新的油气区块,分散我国境外投资的风险,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自身改革,提升市场地位多年来,我国油气体制一直面临着“油气市场结构单一”、“油气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运营效率偏低”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薄弱滞后”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改革经验,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一直都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我国可以较为方便地调查研究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典型国家的能源管理体制,总结各国不同能源管理体制的特点,为我国油气行业改革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借鉴,尽快建立起与能源大国相适应的能源管理体制。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油气消费国,但在世界原油定价体系中,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议价能力很弱,这不仅与我国能源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相符,还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原油进口。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正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多元化油气进口通道和贸易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在此机遇下,我国石油企业应继续扩大油气贸易的规模和频次,多元化油气贸易通道,市场化贸易定价,并逐步分别在上海和新疆霍尔果斯建立亚太地区的海上和陆上油气贸易中心。同时加强与俄罗斯、欧佩克(OPEC)等产油国加强合作,为建立亚太地区的油气定价中心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共同维护原油市场以及油价稳定。结语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攀升,威胁着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当前低油价的国际形势,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分散境外风险。同时,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升全球油气市场地位,推动全球形成统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定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