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促使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作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员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会议成果授权中国网观点中国独家发布。
——“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系列专家谈
马蔚云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学刊》副主编
“一带一路”沿线有几十个国家,但“一带一路”的实质其实是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合作问题。这里重点谈一谈区域合作,主要是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的合作,包括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俄罗斯最初并不认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俄罗斯主要担心“一带一路”同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发生矛盾,影响它的实施,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渗透中亚地区,深入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最初对中国倡导建设的亚投行也不积极,不甘心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俄罗斯国民大国意识很强,他们希望俄罗斯重新获得世界的尊重与承认。尽管中俄国家间政治关系非常好,但是经济合作中存在不少风险。中俄合作涉及的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文化各层面的深层东西。必须重视中俄合作中存在的风险,好在俄罗斯的发展变化又为两国合作提供了一些契机,这是很矛盾的现象。
中俄经贸合作现状令人担忧,中俄两国计划2015年年底实现1000亿美元贸易额,到2020年实现2000亿美元。去年两国贸易额900多亿美元,今年下降30%左右,已不可能达到既定目标。中俄区域合作也是如此,黑龙江对俄口岸有15个,目前情况不乐观,发展最好的绥芬河口岸过货不多,主要是从俄罗斯进口,中国出口的不多。
中俄区域合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去年乌克兰危机以来,受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卢布汇率下跌,石油出口收入锐减,财政赤字严重,今年1-10月GDP下降近四个百分点。其二,俄罗斯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在人口总量确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大小及构成以消费资料和服务的生产量和供给量为转移,而在消费资料和服务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大小以消费人口的多少为转移,同消费人口的多少成反比。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远东人口减少了约180万,目前不到630万(面积约620万平方公里)。虽然今后随着市场商品关系的发展,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但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将大大抵消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其三,俄罗斯在远东开发问题上面临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一般而言,两国关系越好,经济安全合作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但是,现实是中俄经济关系滞后于政治关系。究其原因,除了中俄东部毗邻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经济互补性不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在远东开发问题上存在发展与安全的两难选择。
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影响该地区的迅速发展。例如,经济结构畸形化,经济军事化趋向较为明显,在产业结构中农、轻、重比例失调。俄罗斯的政治、经济重心在欧洲部分,其国力变得非常强大之前,不会有很多余暇东顾。如果只依靠西部市场,俄罗斯东部尤其远东不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在普京今后9年任期内,俄罗斯经济没有大的起色,人口继续下降,远东与西部的差距将继续扩大。即使俄罗斯的经济复兴能够长期维持,也很难保持东西部的平衡。俄罗斯的人口集中在其欧洲部分,远东地区虽然与中国相邻,但人口不足630万。中国东北(包括内蒙古东部)的1亿多人,总让俄罗斯人寝食难安,这是他们为了保证远东“安全”而避免中国人大量涌入的一个借口。另外,“北方四岛”问题时刻提醒俄罗斯关注国家领土安全,宁可斥巨资构筑国防,也不愿投资兴建基础设施,更不可能吸引外国尤其日本参与开发。俄罗斯人认为经济关系应该服从于国际政治目标,即过度追求传统安全而相对忽视发展问题,这是他们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先验观念,也是俄罗斯历史上能够建立一个军事帝国,却无力建设一个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
中俄经贸合作有一个规律,当俄罗斯发展顺利的时候,两国合作遇阻。反之,当俄罗斯遇到危机或国家环境恶化时,两国合作顺畅。2011年中俄石油管线开始运营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合同签署,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西方制裁促使俄罗斯进一步向东看,给中俄合作提供了一个机遇。2015年10月12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联邦法律》生效。11月30日,俄罗斯远东发展部以此为基础,又牵头制定了《远东自由港联邦法律》,拟将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制度推广至远东其他四个地区,总面积105.8万平方公里,人口48.04万,具体包括堪察加自由港、哈巴罗夫斯克自由港、萨哈林自由港、楚科奇自由港。如果该法律得以落实,中俄合作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