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一带一盟对接是中俄两国的理性和顺势选择

发布时间:2016-01-26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作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员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会议成果授权中国网观点中国独家发布。

——“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系列专家谈

李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国要处理好与已有的一体化组织和域内大国的关系,俄罗斯是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它的支持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参与意愿。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短短两年时间内,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最初的猜疑、担心、消极应对到肯定、支持和主动参与。

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转向

从智库层面看,前不久,俄罗斯权威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发布的“面向大洋: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最新报告,指出俄罗斯的态度转变不是对中国倡议的“应急反应”,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的全面认知和深入思考。该报告明确提出俄罗斯与中国不是竞争对手,认为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欧亚联盟与“一带一路”实现战略对接是俄中关系的新起点。俄中扩展区域合作的趋势不可阻挡,对俄中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可能进行竞争的担忧没有必要。尽管还有不同声音,但这些代表性观点反映了俄罗斯精英层在“一带一路”问题上的认知转向。

从官方层面看,双方已达成一系列共识,并签署相关文件。2014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参加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中俄元首就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共识。2014年5月签署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和即将建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可行的契合点。2015年3月28日,俄罗斯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大股东。2015年5月8日,中俄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2015年7月8-9日,在上合组织乌法峰会期间,中俄达成共识,由欧亚经济联盟经济委员会与中国商务部就“经贸伙伴关系协定”开展谈判,并将上合组织作为一带一盟对接的平台。

地缘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是促成俄罗斯对“一带一路”认知转变的重要因素。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政治棋局经历新一轮洗牌,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降到冷战后最低点。2014年,俄经济遭遇三大危机,即国际油价下跌50%、西方制裁及固有的结构危机,加之全球经济复苏不振,在上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俄经济增幅降至0.6%。2015年,俄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进入衰退期。1-10月,除农业外,俄其他宏观经济指标均为负增长:GDP同比下降3.7%,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5.8%,进出口下降35%。正是在这一背景和压力下,俄罗斯对外政策向东看取向愈加明显。乌克兰危机深化中俄战略互信,开启了两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新阶段,也提供了深化战略合作的机遇。中俄两国不仅加强了双边合作,也强化了以两国为核心的多边合作机制。亚信机制、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都是中俄两国参与的、排除传统西方国家的多边战略、安全或经济合作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经济对接诸领域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新环境下提出重要倡议,欧亚经济联盟则是俄罗斯主导的紧密的制度性一体化区域经济组织,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成员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该联盟被俄方视为“旗舰级项目,是俄近年来外交的主要成就之一”。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是中俄两个大国的理性和顺势选择,也标志着中俄关系在地区层面的重要突破。2014年联盟与中国贸易额达约1100亿美元,中国是欧亚经济联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15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总统决定开始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谈判。

现阶段推进一带一盟对接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战略层面的对接,其次是制度层面的对接,中国希望通过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最终与后者建立自贸区。初期的谈判将涉及技术协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投资保护、交通、电能及其他相关问题。第三是优先领域的对接,除贸易合作外,对接将包括如下优先领域: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各国具有高度战略契合点的合作领域,包括道路的物理流通和通关便利化等软性措施的对接。苏联解体20多年,俄罗斯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亟需资金和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中亚各国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各国境内基本没有高速公路,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严重电力短缺。中国在道路、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将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等领域将加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共同开发项目,以扩大并优化区域生产网络。同时,将通过经贸合作协定的谈判来解决贸易便利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目前,中俄已就莫斯科-喀山高铁建设项目签约。中国还将参与俄贝阿铁路和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现代化改造和远东地区港口建设。2014年5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期投产运营。2015年2月25日,“连云港—阿拉木图”货运班列从中国连云港首发,仅仅用6天时间就抵达阿拉木图,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中哈首个物流方面的国际合作平台项目。

金融合作: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金融合作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2009、2011、2014年,中国分别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国际化步骤,却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未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将率先在双边层面继续推动在贸易、相互投资、信贷领域中的本币结算,扩大在项目融资、直接投资和贷款领域、支付服务领域的合作。双方金融监管机构正在争取在市场准入方面达成更多共识,通过资本市场的特定安排来提供更多投资渠道和避险工具。在多边机制方面,还将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开发银行、上合银联体、欧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合作。未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中,金融领域将发挥助推器作用,同时,与欧亚经济联盟的金融合作将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

农业合作:最近10年来,欧亚经济联盟核心国俄罗斯、哈萨克、白俄罗斯的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是世界面粉主要出口国,白俄罗斯农业生产率较高,三国都将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农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除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扩大合作外,在共同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开发、发展有机农业、农业机械贸易、粮食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和潜力。

产能合作:中亚各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通过发展重工业进而建立基础工业体系是必由之路。中国在钢铁、化工、非金属制品等重工业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未来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将超越能源合作领域,向产能、科技等领域延伸,双方将共同打造产业园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在这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光明大道对接,实现产能合作将具有高度示范意义。

一带一盟对接中的问题及风险预判和应对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如何与高度制度性一体化地区组织对接?从机制化水平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远未达到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层面,只是一个低层次、没有具体机制、松散的经济合作形态,还处于概念建设的阶段。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合作组织,其机制和制度建设都较完善。二者对话对接均需借助已有的机制和合作平台,上合组织能否作为选择?目前中俄之间已有多个对话机制和合作平台,定位区域合作的只有上合组织一个。上合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存在着成员国大部分重叠、所处地域大面积交叉以及经济功能重合三大特点。上合组织成立10多年来,完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制化和机制化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签署了海关、交通运输、金融合作、电子商务、农业等领域多项合作协议,在成员国能够共同受益的网络型建设项目,如能源网、交通运输网、通讯网络建设等,以及成员国具有投资优势的合作领域,如能源资源开发,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与运输,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积累了区域合作的经验。

二、一带一盟对接中国如何处理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2016年初,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将正式启动经贸合作协定谈判。双方认为,这不是一个优惠的协定,而是发展经济合作、规范整个关系结构,为下一步运行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该协定旨在成为中期内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开展经济互利合作的基本工具,在实践中成为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经济测度。为了协调联盟各成员国在一带一盟对接问题上的相互合作,目前联盟各成员国元首已通过相应决定,各方签署了确定欧亚经济联盟和欧亚经济委员会与第三方相互合作程序的一系列文件。目前,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都确立了良好的双边关系,双边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如何协调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的关系需要探讨,这方面可比照借鉴东盟与中国的“10+1”模式。

“一带一路”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一带一盟能否顺利对接,与能否有效防范风险密切相关。风险分为隐性和显性,对于显性风险容易看得到,会引起重视。欧亚地区的显性风险点集中在以下方面:地缘政治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国内政治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资金回报风险等,还有一些隐性的风险,比如在法律规定的公共投资市场准入的边界和标准、主体界定等,政府需要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政府在总体规划布局、政府间协议和融资中的作用,加大软科学投入,搭建信息平台,提供咨询服务。要完善体制和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对相关大项目进行必要把关,尽量为企业保驾护航。同时走出去企业也需承担自身责任,确定和实施项目时,做好各类风险评估,增加安保投入,提高风险预判、预估和有效应对能力。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