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哈产业耦合与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16-02-16
【内容提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哈萨克斯坦是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合作对象,这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当前,中哈日益增长的贸易规模反映了两国之间产业联系的紧密度与合作潜力,优势互补的双边贸易为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两国之间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实施的多项产业政策具有很多契合点,这种耦合性有利于两国产业的对接与合作。为了扩大和深化两国产业合作发展空间,应注意不同类型的产业合作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多样化的产业合作模式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容、开放和合作共赢的宗旨。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产业合作 比较优势 产业政策

  【作者简介】韩爽,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一、引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做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需要进一步推进更具实质意义和稳定性的国际产业合作,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大国战略的主要支点和枢纽,中亚经济规模和国土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地位至关重要。因此,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着重加强产业合作的规模和效益。而这应当通过消除生产要素的流动障碍,通过投资、贸易和跨国企业推动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国际分工,提升两国的产业结构和实现经济增长。中哈两国具有产业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两国继续稳固和加强已有产业合作的契合点,寻找产业合作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对于两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需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评估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地位,更需要对中哈贸易和产业合作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恰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哈萨克斯坦:中亚核心国家与大国博弈支点

  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衔接的纽带,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桥梁。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哈萨克斯坦与中亚国家”的称谓,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放弃了独立于中亚的称谓,“中亚五国”概念由此确立,此举实际上意味着中亚国家整体性更加突出。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中,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国家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焦点。若从中亚国家内部看,号称“中亚铁腕”纳扎尔巴耶夫所领导的哈萨克斯坦,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和实力。同时,作为中亚地区的核心国家,哈萨克斯坦也是世界大国中亚战略的主要支点,解构分析这一问题,对于判断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哈产业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对外战略的注意力基本保持在独联体内部,不仅积极开展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经济、军事、外交合作,而且与俄罗斯保持紧密联系。纳扎尔巴耶夫甚至还提出过一个哈萨克版的“欧亚联盟”设想。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独联体国家综合国力衰退,不仅没有形成区域一体化模式,甚至导致“分离大于联合”的尴尬局面。因此,哈萨克斯坦联合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共同组建了许多次区域合作组织。例如,1994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统一经济空间条约》,该组织2002年改为中亚合作组织;1999年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署条约,次年欧亚经济共同体成立;2004年,俄罗斯加入了中亚合作组织,此时中亚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之中的成员国基本相同,因此,2005年两个组织合并。然而,这些组织并没有迈向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级别。

  2011年,后苏联空间迎来了最具实质性意义的区域合作计划,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同组建“关税同盟”,2012年普京竞选总统期间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随后加入,哈萨克斯坦作为独联体国家中经济规模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在“欧亚经济联盟”中必然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其经济合作与对外战略自然也与俄罗斯愈发紧密。

  然而,哈萨克斯坦同时也是美国中亚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对象和潜在目标,这也凸显出哈萨克斯坦在大国战略中的特殊地位。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为了谋求更大的战略利益,曾经尝试过“大中亚计划”。这个由美国学者提出最终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计划,其范围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中亚五国”范围,还包括俄罗斯南部、印度北部、中国西北部、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和国家。在“大中亚计划”中,哈萨克斯坦是美国最为看重的战略目标,但由于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美国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此后,由于阿富汗地区形势持续动荡,美国不得不放弃了“大中亚计划”。奥巴马政府悄然将中亚战略改为“新丝绸之路计划”,主要目标是打通两条通往亚洲的战略通道,其中“北线”经过中亚,“南线”经过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意味着,尽管“大中亚计划”已经从甚嚣尘上转为悄无声息,但美国仍然没有放弃争取中亚战略利益的想法,哈萨克斯坦也必然是美国运用政治、经济等综合手段继续拉拢的主要对象。

  如果从中国对外战略视角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具有绵延1 533公里的共同边界,是中国向西开放、通往欧亚的“第一级台阶”,无论在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哈萨克斯坦都是关键区域的核心国家之一。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资源和优势,与美国和俄罗斯有着明显的不同。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具有天然的联系,其中哈萨克斯坦更是在国际社会诸多领域支持俄罗斯。而美国则具有强大综合国力以及国际话语权。对于中国而言,需要运用好自身经济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秉持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理念,才能继续加深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与共赢。这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在更深层面上探讨中哈经济合作的具体内涵与未来前景,不仅需要对双边贸易的产业互补性进行分析,还要探讨两国产业能否在未来实现对接。前者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哈合作的主要途径,后者决定了中哈合作的未来发展空间,需要构建一个更具实证性的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

  三、中哈双边贸易互补性与产业合作耦合性的实证评估

  2014年中哈两国之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71.82亿美元,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出口目标国和进口来源国。中哈两国的贸易量在近几年内已经翻番,数量增长很快。特别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进一步带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哈萨克斯坦从中国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日益扩大的双边贸易规模表明中哈之间的经贸联系增强,这为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间双边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够反映出国家间产业结构的特点,为产业合作可能的方向和可行的模式提供信息和奠定基础。中哈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和比较优势的特点。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IC),从细化的贸易产品分类中,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中哈两国的贸易结构特点。根据STIC4位数产品的划分,中国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种类共有610种,涉及10个大门类。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第6、7和8部门,即机械工业和轻工业产业,这三个部门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的商品数量多达400多种,占总出口商品种类的60%,出口额占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的90%以上。

  哈萨克斯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第2、3和第6部门,即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这三个部门产品出口额占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0%以上。其中原油的出口就占了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8%。

  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产品分类来看,中哈两国出口产品的差异度大、互补性强。其次,中哈两国的双边贸易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展开的。本文采用巴拉萨计算比较优势的方法,即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来计算中哈两国的贸易基础。在此仍然采用STIC4位商品计算了2012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数量和金额。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占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的54%,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数量达到了153种,涉及27个相关产业(STIC2位),主要包括鱼;粗肥料;无机化学;医药品;初级形状的塑料;皮革和皮革制品;橡胶制品;软木及木材制品(家具除外);纸、纸板以及纸浆、纸和纸板的制品;纺织纱(丝)、织物;非金属矿产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及机器零件;办公用机器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电力机械、装置和器械及其电器零件;陆用车辆;预制建筑物;卫生、水道、供暖和照明设备及配件;家具及其零件;床上用品、床垫、床垫支架、软垫及类似填制家具、旅行用具;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各种服装和服饰用品和鞋类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哈萨克斯坦出口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共有18种,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6%(见表5)。哈萨克斯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开展的,两国互相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从具有互补性和比较优势特点的中哈双边贸易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性大,竞争性小,有利于开展利用自身已有优势满足相互需求型的产业合作。

  四、中哈产业适度契合对接与未来合作空间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希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制造业强国。哈萨克斯坦强调通过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两国都提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加强统筹规划的指导原则。因此,两国在不同时期都出台和发布了一些经济发展规划或者指导意见,包括关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见表6)。比较两国的相关政策可以发现,两国在重点产业发展、吸引投融资、推进产业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契合度较高,这非常有利于两国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中国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都提到了推进产能性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的国际合作,并强调了这些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推进计划。上述中国主推的国际合作重点产业,在哈萨克斯坦的相关政策中也被多次重点强调。哈萨克斯坦2014年11月提出的《“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中重点列举了17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年5月20日发布的《国家建设“百步计划”》中指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点发展项目。2010年3月提出的《2010~2014年加速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除了进一步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强调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冶金和金属产品、化学制药、通信基础设施等产业,而这些产业正是中国在2015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的重点产业,也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的重点发展产业。

  显然,两国政府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产业的重合,有利于两国政府在投资、融资、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协调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对于两国政策都提到的重合产业的对接与合作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优势互补的双边贸易为两国的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两国契合的产业政策为产业对接提供指导和支持,刚刚起步的中哈产业合作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中哈两国在已开展的产业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产业合作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产业合作应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强调企业自主权。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竞争性小,双边贸易主要是依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展开。由于资源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具有自发性和自我选择性,过多的政府干预会造成市场扭曲,不利于长期有效的产业合作。因此,中哈两国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合作,应该以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依据企业盈利、市场占有等企业目标选择进入、合作或者退出。企业要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减少企业负担等,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第二,资本密集型产业合作关注产业移入国已具有的产业基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中国一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能过剩的产业或者是能源型产业往往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一类产业进行国际产业合作或者是产业转移时,前期资本投入和沉没成本很高,因此往往要求产业的移入国已具备一定的同产业基础,这是产业合作或者产业移入顺利进行的一个前提。以钢铁产业为例,观察日本向韩国的钢铁产业转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证。韩国的钢铁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起步,起步之初都是小工厂。经过10多年的发展,有了初步的工业基础后,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向韩国转移钢铁产业。哈萨克斯坦拥有铁矿和钢铁企业,具有一定的钢铁产业基础,同时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钢材,因此中哈的钢铁产业合作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资本密集型产业合作投资大,因此要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带动相关技术进步。例如,哈萨克斯坦提出“只限于那些向我国供应最先进开采和加工技术的外国投资者。我们允许外商开采和享用我们原料的交换条件只限于那些在我国境内建设最新型生产厂的企业”。中国也强调在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要向下游产业延伸,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嵌入了产业内分工模式的产业链式的产业合作是稳定长效的合作模式。

  第三,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模式的多样化。中国是一个工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大国。哈萨克斯坦是工业体系不健全的资源型国家。在全球竞争力排行中,中国排名第28位,哈萨克斯坦排名第50位。在一个旨在考察国家多元化发展、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排名中,中国排名第22位,哈萨克斯排名第64位。从这些指标似乎可以判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合作是资源寻求型的合作,或者是依照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是中国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但是,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DP远远高于中国:2013年哈萨克斯坦的人均GNP为11 550美元,中国为6 560美元。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倒挂,很难形成日本式的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产业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倡包容、开放和创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产业合作应该是形式多样合作共赢的。

  小结

  在中国对外战略中,哈萨克斯坦具有重要地位。中哈两国开展务实合作,不仅是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也是中国在日益复杂的大国博弈中发挥好自身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抓手,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行的关键环节所在。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实现中哈两国稳定务实的经济合作的关键之一,是两国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合作。目前中哈两国之间基于互补与比较优势的贸易合作既是两国产业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产业合作深化的基础和选择的方向。两国产业政策的对接为发挥两国政府的调控和指导作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两国产业合作如果能够更多地推进产业链合作和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合作,则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双方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做大利润空间。

  当前,在中俄两国元首倡议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启动对接,既标志着中俄全面务实合作迈向新的台阶,也为中哈两国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后,中哈两国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有了更加一致和具体的合作方向。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必然是发挥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提升两国经济合作向纵深层面发展。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的努力推动和务实合作,为两国产业联动发展和企业自主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国与哈萨尔斯坦两国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高度契合是两国深化产业合作的政策基础,也是企业和项目合作实施的政策保证。两国产业合作具有互补的比较优势,这使得两国的产业合作具有了经济发展的自发逻辑,在两国政府开创的合作空间中,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通过企业自主的选择和对利润的追求,通过具体的项目合作和企业合作一步一步地实现产业的对接,进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产业链性质的稳定合作。根据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相关报道,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2000家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从事商业活动,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愿意到哈萨克斯坦投资,也愿意与哈萨克斯坦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应该看到,哈萨克斯坦是欧亚大陆的中心,是重要的交通走廊,在中亚地区具有核心大国地位,这意味着中哈之间的产业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哈之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合作广度。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