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报告

俄罗斯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03-04

俄罗斯智库建设特点及启示

郝赫

  智库建设的绩效,直接反映出国家对于社会智力资源的动员、采集与利用的能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也关乎国家发展及在国际体系中的博弈实力。世界各主要大国无不重视智库建设,俄罗斯也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并形成了具有鲜明转型社会特点的智库体系。但囿于社会发展水平,俄罗斯的智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整体仍处于定位与摸索阶段。

俄罗斯智库的发展与作用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急剧的社会转型迅速冲击了原有体制,俄罗斯一部分知识精英开始以西方标准为原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智库构建,并迅速裂变为两部分,一部分智库从建设的出发点上明确要依托政权、为政权服务,另一部分智库选择独立研究,强调必须不具有倾向性。加之苏联体制内遗留下来的科学院与高校智库体系,俄罗斯智库短时间内即呈现出了特有的高成长性与多元性。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俄罗斯有122家智库,智库数量位列全球第八位,约占东欧地区智库总数的21%。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是东欧地区最好的3家俄罗斯智库。而从隶属关系角度来看,俄罗斯智库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官方智库、民间独立智库与商业性质智库。

  官方智库是指官方设立的研究型智库,如国家各权力机构下设的研究中心,系俄罗斯核心权力机构的关键信息提供者,换言之,情报系统仍然是俄罗斯智库体系的支柱之一;再如,俄罗斯现代发展研究所是2008年梅德韦杰夫任总统后新成立的研究所,延揽众多学术名家与高级官员,致力于俄罗斯现代化的研究与分析,梅德韦杰夫亲自领导该研究所的监督委员会。官方智库还包括科学院系统,这类智库素以基础研究扎实、理论水平高闻名。

  民间独立智库是指非商业的独立社会团体,专注于学术研究,智库经费多来自机构和个人赞助。但这类智库在俄罗斯的独立性通常没有西方智库强,一些智库与政府关系密切,如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云集了一批顶尖的学界、政界、商界精英,其撰写的多部著作与报告因政府的认可与采纳而名声鹊起;这类民间智库还包括政治与军事分析研究所、俄罗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专业性强、具有较高权威的研究单位。民间智库中还有一些是较早开始接受外国(主要是西方)的资助而成立的,如莫斯科卡内基中心、转型经济研究所等。这些机构通常以西方的学术理论与体系作为研究工具来分析判断俄罗斯的内政局势、社会进程与对外政策,因其独立性强且研究规范,在俄罗斯国内外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商业性质智库则主要提供竞选技术咨询、民意调研、公关服务等。这类智库的典型代表包括全俄民意研究中心、政治技术研究中心、俄罗斯政治行情研究中心、全俄舆论研究中心、列瓦达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以盈利来维持研究运转,对社会热点敏感,提供的统计信息类成果居多。这类智库的自身属性要求其必须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因此,强调“独立”的调查是增强公信力的有力手段。如列瓦达中心,其前身曾一度依靠政府预算拨款,为保持其“独立”地位,2003年开始自筹经费运营。如今列瓦达中心已经成长为俄罗斯最大的调查研究型智库之一,其引领的社会话题往往能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中心也由此在俄罗斯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俄罗斯智库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储备。这方面俄罗斯智库对政府的政策供给形式较为复杂,这是由其构成的多样化决定的。情报机构、官方智库通过政府层级管道实现沟通;民间智库中,一类接受政府委托,直接提交建议,另一类自行选择研究项目,通过成果发表影响社会认识,从而影响决策,与政府间接沟通;商业智库作为经营主体,一方面接受政府管理,一方面以其成果来影响政府决策,与政府是相互式沟通。二是对社会共识的引领。俄罗斯的知识精英通过对政府政策进行专业性的解读来引领社会认识,也可以通过对政府政策进行建议、辩论乃至质疑批评等手段,建立社会共识。三是建立人才“蓄水池”。智库通过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并与政权的互通、互动、互相输送,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俄罗斯智库的特点与问题

  从构建角度看,俄罗斯智库建设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色彩,整体上独立性相对较弱。在“可控民主”的思维下,俄罗斯政府长期以来希望对智库建设能够管控得住。时至今日,官方智库无论在投入上、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明显占据上风,且影响力大的民间智库其影响力来源事实上也有官方眷顾,具有明显的半官方性质。这些官方与半官方智库被要求或者紧密围绕着政府需求来开展研究工作,或者立足于为政府决策提供解读。随着近年俄罗斯收紧外资介入的条件,以后再出现具有影响力且有西方背景的智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而在学术特点方面,俄罗斯智库的研究能力可谓有其所长。一是突出表现为基础扎实,资料翔实细致。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中国、日本问题为主)为例,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经费人员最紧张的时期,中国的相关期刊、资料、数据不仅照样正常购买收集,而且会分门别类译成俄文以便查阅,不惜工作繁复。二是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具有战略眼光。给总统、总理提交的战略性分析报告具有全球意识,布局深远,突出客观真实,不受短期形势甚至项目的拘泥。三是注重科学范式,要求理论和方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强调研究规范。

  俄罗斯学界不缺聪明才智,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智力资源关键还是在于机制的顺畅与否。而如今的政治机制成为了俄罗斯智库发挥更大作用的阻碍因素。近年来俄罗斯上层政治精英固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僵化,也同样严重限制了智库建设的顺利发展。其一,整体政治生态中缺乏参与机制,智库影响政策的管道日益收窄,不利于智库的壮大、创新;其二,智库独立性弱则难以引领社会认识,或是成为替政府政策背书的工具,或是完全与政府治理背道而驰,反目敌对,从而造成两者都不具备引领社会共识的应有功能;其三,在人才建设方面,智库与政权的互信、互动、互通愈发阻滞,形成了小范围利益集团,智库精英很难有施展空间。总体说,目前的俄罗斯智库建设虽有很大进步,但政权机构对智库尚缺乏真正的接受且未形成彼此良性互动,权力运行机制造成的阻碍仍然是俄罗斯智库建设难以实现跨越的首要因素。

政府推动智库发展需要把握好度

  俄罗斯智库建设历程对我国的智库建设有启示意义。首先,要把握好政府推动的“度”。俄罗斯智库建设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大力推动在迅速构建起智库体系、快速充实研究力量、快速推出研究成果方面固然业绩斐然,但也造成了至少两方面的较严重问题。一是不负责任地一哄而上,有的智库甚至只有一个人;二是对智库过于禁锢,这就与智库这样以创造力为核心要素的组织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其次,要重视体制外的智库建设。思想需要交流和碰撞,如能在学术的范畴内激活独立智库,对于整体的智库建设发展必有裨益。最后,要学习俄罗斯智库治学的踏实认真。俄罗斯学术界更具有“科学”意识,凡结论必讲证据、必合逻辑。研究中高度重视材料与数据工作,不急功近利,正是夯实了基础工作才更能够看得高看得远,这也是我们的智库建设所要特别注意的。


独联体国家商务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