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胜:中国与大欧亚伙伴关系
内容提要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的宏观区域战略设想,其在概念上对欧洲主义和“转向东方”都是一种修正,但它亦非欧亚主义的简单放大。欧亚主义的核心是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实质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与欧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除一般性经济利益外,欧亚地区在反恐、安全、能源、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中国意义重大。中国应与俄罗斯共同推进大欧亚合作,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使之增加中国元素。
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由于普京总统多次提及其也因之广受关注。大欧亚伙伴关系不仅将中国视为重要目标国,还覆盖中国的周边地区,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区域有重合。因此,有必要加深大欧亚伙伴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以便中国未来对其作出回应。
本文作者
1如何理解大欧亚伙伴关系?
对于大欧亚伙伴关系概念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国内已有学者做过梳理和分析,自无需赘述和重复。本文所关注的是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一)何为欧亚主义?
分析大欧亚伙伴关系不能绕开俄罗斯的欧亚主义,因为俄罗斯现在奉行的外交政策被认为是以欧亚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大欧亚伙伴关系则被认为是欧亚主义的一种体现。
欧亚主义与西方主义不同,它不认同欧洲中心主义;它与斯拉夫主义也不同,不囿于俄罗斯自身。欧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欧亚地区是一个“封闭、完整的地理、经济和种族上的统一体”。欧亚主义有古典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之分。古典欧亚主义是指1920—1930年代的欧亚主义,新欧亚主义则是指苏联解体以来的欧亚主义思想学说。新欧亚主义在思想上也有不同分支,但也有一些共性:其一,都支持欧亚一体化;其二,都支持普京的治国方针;其三,都主张欧亚文明的本体性质;其四,都反对后现代主义。
对于俄罗斯外交而言,欧亚主义的核心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帝国”理论。欧亚主义诞生于沙俄帝国崩溃之后,新欧亚主义则兴起于苏联解体之后,两种思潮都呼吁重建“帝国”,都是为分崩离析的“帝国”重新整合提供理论基础和解释框架。在这个意义上,欧亚主义的精神家园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而是“帝国”。当然,原苏联地区的一体化是主权国家的联合,它不同于传统的帝国,但俄罗斯无疑占据着中心地位。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和传统文化上的优势是如此突出,以至于它不可能不是欧亚一体化的中心,而且欧亚主义自身也存在着俄罗斯中心主义的意识。
不同国家对欧亚主义的理解有不同偏好。哈萨克斯坦是欧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且事实上也是大欧亚概念的首创者,但哈萨克斯坦对欧亚主义的阐释与俄罗斯不同,其作为远比俄罗斯弱小的国家,更强调它的主体性和平等地位,如支持欧亚一体化要遵循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不涉及政治制度、自愿、互利、平等和经济优先等原则。不难看出,这与传统的欧亚主义思想已有很大不同,在某些地方与俄罗斯的欧亚主义也有显著差别。
(二)大欧亚伙伴关系提出的动因和内涵
大欧亚是相对欧亚而言,在地域上并没有确切的界限和范围,但原苏联地区无疑是它的中心和出发点。2016年11月,俄罗斯外交部发布外交政策概念文件,其中并未提及大欧亚伙伴关系。在2017年4月发布的《俄罗斯2016年外交概览》中,俄罗斯外交部使用了“欧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表述,其含义与大欧亚伙伴关系近似,被认为是对大欧亚伙伴关系较为详细的阐释。不过,不管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大欧亚伙伴关系仍处于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它还会有变化。
构建概念制高点是推动俄罗斯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概念既可是对外交实践的概括,也可作为外交政策的指导。在国际政治中,创造公共概念的能力是一国国际话语权的反映。中美等大国都有自己的区域一体化概念,而俄罗斯在独联体之外却并无自己的区域合作概念。为避免在区域整合中变为被整合的对象和被边缘化,俄罗斯需要有自己的区域议程,方可在区域合作进程中保持主动。于此背景之下,大欧亚伙伴关系应运而生。
区域合作实践对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出现也有重要作用。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后,对外合作陆续展开,相继与不少国家商谈自贸区建设。2015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签署了自贸区协定。俄罗斯对发展与东盟关系也非常重视,2016年召开了俄罗斯—东盟第三次首脑会议,这也是俄罗斯—东盟首脑会议首次在俄举行。俄罗斯和东盟制订了经贸与投资合作的路线图,发布了俄罗斯与东盟发展合作综合行动计划,并和东盟就与欧亚经济联盟建立自贸区达成协议。正是以上对外合作催生了对新概念的需求,可以说,大欧亚伙伴关系也是俄罗斯区域合作实践的产物。
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形态不是平面的,它可有多个支点,欧亚经济联盟即为其中之一。从俄罗斯的角度,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以欧亚经济联盟为出发点,形成以欧亚经济联盟为中心的经济合作网络。普京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即欧亚经济联盟可以成为构建大欧亚一体化的一个中心。欧亚经济联盟的主体是俄罗斯,以欧亚经济联盟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以俄罗斯为中心。这意味着对俄罗斯来说大欧亚伙伴关系的目标是形成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经济关系网络。大欧亚伙伴关系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广大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印度、日本、越南、东盟、上合组织等。因此,欧亚经济联盟与亚洲地区国家和组织的对接合作将是大欧亚伙伴关系的主体。
关于中国在大欧亚伙伴关系中的角色,俄罗斯学界呈现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分量最重的合作伙伴,中俄“两架马车”是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关键结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中国分量太重,需要有所平衡,防止形成其他欧亚国家与中国的对立。这就是说,平衡中国或者说在欧亚建立一种较为平衡的地区结构是大欧亚伙伴关系的一种功能。俄罗斯官方并未表达过这种看法。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观点仅主张对中国要有所平衡,但并非反对中国,还是支持与中国开展大欧亚合作的。
至于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性质,有俄罗斯学者认为未来它应推动形成大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共同体,甚至成为新的两极世界结构的一极。不过,这些也只是学者的学术性构思,俄罗斯官方仍主要是从经济层面解释大欧亚伙伴关系。
(三)大欧亚伙伴关系的理论辨析
2011年以来,“转向东方”是俄罗斯的重要外交标志,其与大欧亚伙伴关系有何种关联亦值得关注。从二者概念内涵来看,大欧亚伙伴关系与“转向东方”虽有某些差别,但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差别只在于大欧亚伙伴关系不仅覆盖了“转向东方”的内容,而且比“转向东方”更宽广,是对“转向东方”的升级和发扬。“转向东方”不是一个很贴切的概念,它在字面上有背对西方的含义,在外交上也易被理解为偏向亚洲,从理论上说有失衡之虞,常常引起误解。大欧亚伙伴关系无此问题,其较之“转向东方”能更准确地反映了俄罗斯外交的诉求。
与西方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融入欧洲曾是俄罗斯的大战略,2005年俄欧决定建设四个共同空间,即经济共同空间、内部安全和司法共同空间、外部安全共同空间、科学和教育共同空间。但俄罗斯融入欧洲的过程举步维艰,后来已悄然用和平、安全、稳定取代了原来的目标。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融入欧洲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双方也都失去了意愿。但若认为大欧亚伙伴关系与欧洲对立,则是错误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不排斥欧洲,它本身即包含着部分欧洲地区,自然不会排斥与欧盟国家的合作。如果欧盟方面的障碍消除,欧亚经济联盟不会拒绝与欧盟对话与合作。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对大欧洲概念的替代,它填补了大欧洲构想破灭后的空缺,但没有否定向欧洲方向发展的思想。只是俄罗斯所站立场不同,且是以不同的框架向欧洲发展。
可以这样理解:大欧亚伙伴关系在概念上对西方主义和“转向东方”都是一种修正。在哲学意义上,它回归到俄罗斯本体,立足于俄罗斯自我,在对外关系上东西兼收:既向东发展,也向西发展;既要开拓东方,也不脱离西方;既不迷失自我于西方,也不改变身份于东方。
还应特别注意大欧亚伙伴关系与欧亚主义的关系。大欧亚伙伴关系以欧亚为本体,追求欧亚地区的一体化,这与欧亚主义的概念相似。由此,大欧亚伙伴关系很容易被看作是欧亚主义的延续,或者是放大版的欧亚主义。毫无疑问,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外交上,大欧亚伙伴关系与欧亚主义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大欧亚伙伴关系的起始点是欧亚经济联盟,而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主义的结晶。但是,把大欧亚伙伴关系与欧亚主义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之于欧亚主义并不简单是量的增加,而是有质的变化。在内部关系上,欧亚主义主要关注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而大欧亚伙伴关系关注的则是俄罗斯和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经济联盟与其他亚欧国家的关系。对俄罗斯来说,它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是一种特殊关系,有特殊的逻辑和含义,而与其他国家则是普通国家关系。
因此,在欧亚主义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实践上,俄罗斯有不同的理念、原则和目标追求。在概念上,欧亚主义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地理的内容,且有历史、文化、种族的特质,而大欧亚伙伴关系却并无历史、文化和种族的内涵,目前还是一个外交概念,其主要存在形态是不同国家在经济上的“集合体”。在目标追求上,欧亚主义内在追求的终点是新的联盟乃至“统一国家”,而大欧亚伙伴关系没有这样的内在追求,其目标只是形成某种关系网络,构建以俄罗斯为出发点的松散的区域一体化。从根本上说,欧亚主义是一种民族—国家构建理论,而大欧亚伙伴关系是对外关系学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大欧亚伙伴关系也许可以孕育出大欧亚主义,但那将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欧亚主义根本不是一回事。
2欧亚地区对中国的意义
大欧亚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概念,而不是有明确界限的地理区域,其范围有较大的伸缩性,欧洲、南亚、东南亚、东北亚都可包括在内。以范围不确定的区域来界定中国的利益显然十分困难,因此,以下关于中国利益的叙述还是以大欧亚的中心区域即欧亚地区为框架。
欧亚地区对中国十分重要。除巨额投资和大量合作项目等一般性经济利益外,该地区对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反恐和安全利益
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现在欧亚地区对中国的安全意义具有十分不同的特征。传统安全威胁虽仍存在,但不再是最主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为现阶段的最大挑战。中国在欧亚地区最现实和最尖锐的安全威胁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中国西北安全形势的特别复杂性在于:在中国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三股势力较为顽固;同时,这一地区又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活跃的地区相连,从克什米尔、中亚、阿富汗、高加索一直到中东,形成了一个三股势力相互连通和呼应的地带。
对于国际恐怖主义需要有新的认识。以往人们认为恐怖主义是暂时的存在,可以被消灭。但现在应当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不可能很快被消灭,甚至不可能完全被消灭。过去20年,尽管国际社会持续不断反恐,但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急剧壮大。现在恐怖主义活动已不是局限在各自的地区,而是形成了相互流动的国际恐怖主义联合势力。网络等现代新科技通讯手段使极端主义思想的传播大为快速便捷,而且传统的控制方式和手段,如边界检查等,或是作用降低,或是完全失效。同时,新科技通讯手段也使策划和组织恐怖袭击更为简单和有效。
在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背景下,在极端主义思想可以轻易地通过新通讯手段迅速传播的情况下,恐怖主义将是中国在欧亚方向长期面临的严重威胁,反恐和安全也将是中国在这一地区长期和特别的关切。
(二)稳定的战略后方
欧亚地区从北面覆盖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在中国地缘战略安全的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欧亚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意义在于其为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形势持续紧张。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一直存在。在东海,中日钓鱼岛争端近几年来一直困扰两国,中日关系虽有缓和但仍难复原。在南海,虽然中国与一些南海声索国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域外国家的介入使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化,中国在南海方向也将面临长期挑战。在南亚方向,中印关系虽基本稳定并曲折发展,但领土问题难以解决,成为中印关系深入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中印关系还有产生新矛盾的可能,洞朗冲突即是一例。在上述宏观背景下,欧亚地区稳定的战略价值对中国尤为明显和重要。
(三)重要的资源基地
欧亚地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等,其中又以能源资源最为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国在欧亚地区的头号能源合作伙伴是俄罗斯。2016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5238万吨,占当年总进口量的13.75%,为全年进口第一大来源国。目前,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还不多。但如东西线两条天然气管道皆能实现,便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680亿立方米。届时,俄罗斯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战略伙伴,在中国的能源安全结构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欧亚能源伙伴。2010—2016年,中哈石油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石油超过1000万吨,到2016年底累计达到1亿吨。中国也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少量天然气。相较而言,土库曼斯坦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气来源国。到2016年12月,中国—中亚管道共向中国输气1645亿立方米。在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中,管道天然气进口绝大部分来自中亚,占全部天然气进口约一半份额。如果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达成的下一步的天然气项目能够落实,则俄土两国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数量还会大幅增加。
(四)中国对外产能、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重要地区
欧亚地区目前在中国的外贸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但它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是在产能、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作潜力巨大。中俄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高铁、船舶、港口建设和改造等方面有大量合作项目和机会。中亚、高加索和东欧地区是中国产能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有可能帮助当地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地区。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程度不高或技术设施陈旧,对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有很强的需求。例如中国企业建设了哈萨克斯坦第一家电解铝厂、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两国已达成51个产能合作项目,总金额为260多亿美元。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2017年5月签署了105个合作协议,总金额达230亿美元。在欧亚地区其他国家,中国企业也承接了许多项目。
(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枢纽地位
欧亚地区是连接中国与西亚、非洲、欧洲的陆上走廊,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规划建设六大经济走廊,其中不少沿线国家皆位于欧亚地区。中国制订了宏大的与欧亚地区的联通计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将使中国与中亚、西亚、俄罗斯、欧洲形成覆盖广泛的交通网络,将改变中国对外交通结构,同时也会推动形成新的地缘经济形态。交通的发展将密切中国与欧亚地区的经济联系,使中国与欧亚地区在经济上更大程度地融和,并带动欧亚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3中国的大欧亚选择
中国认知中的欧亚通常是指原苏联地区,中国还没有成型的欧亚观,更遑论大欧亚观。较少有人谈中国的欧亚政策,对大欧亚这一新概念也还没有官方明确表态。苏联解体后,中国看待原苏联地区的视角并非总是整体性的,而是通常把它分为几个次地区,如俄罗斯、中亚、高加索、东欧。这既是由于这些地区本身有明显差异,也是由于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远近差距很大,对中国的安全、外交和经济意义不一样。晚近欧亚合作这一概念方始获关注。
(一)中国的欧亚合作实践
在传统的国际政治中,欧亚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单位,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将其视为世界的“心脏地带”——所谓“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对此,尽管有不同认识,但欧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有两股力量在推动欧亚重新构建:一股力量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南向北推动;另一股力量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经济联盟,从北向南推动。这两股力量在大欧亚地区汇合,相互交织与适配。
虽然中国对欧亚合作这一概念使用得比较晚,但中国一直是欧亚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起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按照现在对欧亚合作概念的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也属欧亚合作,而且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加入,成为大欧亚合作框架,因为其覆盖了大欧亚的广大地区,在成员上包括了绝大部分欧亚国家。上合组织以地区安全、经济发展和人文关系为主要合作内容,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符合欧亚合作的概念。中国在推动上合组织合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是在推动欧亚合作。大欧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俄罗斯、中亚、南亚、西亚以及高加索和东欧都在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自然也包括大欧亚合作。
(二)大欧亚合作对中国的意义
中俄就大欧亚合作已达成重要共识,并宣布将建立欧亚全面伙伴关系,包括可能吸纳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成员国参加。中俄关系是大欧亚合作的核心。虽然俄罗斯希望提高日本、印度、东盟国家的地位,但从政治、经济、外交的综合指标看,这些国家远达不到中国对俄罗斯的重要程度。以外贸来说,2016年中国在俄罗斯外贸中占14.1%,日本占3.4%,印度占1.6%,东盟约占3%。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印度和东盟国家的相对地位也许会有所提高,但中国占据首要地位的基本格局不会有根本改变。在大欧亚合作的框架下,俄罗斯主要是向东南发展,中国也可以确定自己的主要方向重点向西北发展,包括中亚、西亚、高加索和东欧,使之联成一片。大欧亚合作本身是俄罗斯提出的概念,中国参与大欧亚合作是对俄罗斯的呼应。在大欧亚合作的框架下,中国可以更少阻力地在欧亚地区发展。
当然,中国可以对大欧亚合作的内涵进行丰富和发展。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大欧亚合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中俄以大欧亚地区为框架的合作。这将从战略上解决两国在这一地区的相互关系问题。换句话说,大欧亚合作可以避免两国在这一地区形成竞争关系,有助于中俄战略关系的持久稳定,也能为中俄合作增加新的动力。其二是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广泛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欧亚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通道,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的重点地区。大欧亚合作可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区域框架。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总体的宏大架构,在其之下有许多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有不同的情况,需要形成多种区域框架,以各具特点的区域合作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欧亚合作的推进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但显然不应局限于此,因为有许多欧亚国家并非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其三是可以考虑推动中俄欧三边合作。如果中俄欧三边合作能够成形,将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利于大欧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对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大欧亚可以给中国外交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中国可以此对这一广大地区进行外交整合,使之在外交上更具整体性,成为较为完整的合作区域。这在安全合作上尤为必要,因为欧亚地区长期面临恐怖主义威胁,高加索、中亚、阿富汗、克什米尔等地区的恐怖活动往往相互联通,分割治理只能起到局部效果,只有大欧亚反恐合作才能有效地阻断恐怖主义的跨区域流动。另外,大欧亚合作可以突破原苏联地区和非苏联地区之间的界线,实现更广泛的地区安全合作,对于大欧亚地区的安全稳定有利。在大欧亚合作的框架下,中俄与其他地区国家可以联合应对地区的安全威胁,联合打击三股势力,联手处理地区可能出现的动荡。
大欧亚合作自然会产生地缘政治效应,其对中国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可以巩固中国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它能够为中国崛起提供一个依托,并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塑,甚或可成为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的有用平台。
(三)大欧亚合作的原则
大欧亚合作应有其基本原则。
第一,开放性。大欧亚合作对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都应是开放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安全上,大欧亚合作不能将欧洲国家排斥在外。
第二,机制多样化。至少在目前阶段,形成统一的大欧亚合作机制并不现实。大欧亚范围太广,国家太多,各国之间的差异太大,建设统一的合作框架难度较大,多层次和多样化机制的并存才比较切实可行。尽管形成统一的大欧亚合作机制并非现阶段目标,但大欧亚合作的总趋向应是使这一地区走向更紧密的联系,而不应使其被分割。防止被分割的有效形式是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实行对接,在不同的合作机制间建立联系进行合作。
第三,经济合作中的市场导向。经济合作需要以市场规则来进行经济谈判和运作。从政治的角度看,市场原则常常引起一些不满,但经济活动有其自身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合作才有可持续性。同时,在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中,应跨越人为和习惯的地区界限,根据需求进行多种组合和形式的合作。
第四,不针对第三方。客观地看,大欧亚合作将促使形成地缘经济上的大陆板块。此一大陆板块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外部刺激,而是有其内在需要——地区各国地理上接近,经济上存在结构互补和相互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国都遇到了经济困难,而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欧亚经济合作的目标首先是促进大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及推动各国的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而不应是为了与所谓海洋国家搞对立。即使是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大欧亚合作也不应追求对立和对抗。
结 语
大欧亚伙伴关系将是俄罗斯的长期战略还是过渡性政策,现在还不能断定。虽然大欧亚伙伴关系的框架恢弘,但俄罗斯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推动它尚存疑问,因此它最终能走多远也不确定。尽管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前景并不明晰,但推进大欧亚地区经济、外交、安全合作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大欧亚合作符合中国的利益,尤其是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应与俄罗斯等国共同推进大欧亚合作。(注释略)